肾嫌色细胞癌
分享病例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杨卢粉

  • 现价:
  • 免费
  • 原价: ¥0.00
  • 发布:
  • 杨卢粉
  • 类型: 整理
  • 校对:
  • 李文文
  • 时间: 2024-03-15 22:31
  • 浏览:
  • 1599
  • 编码: 4776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简要病史

患者:女,65岁。

主诉:高血压十余年,头晕不适三月。

现病史:患者十余年前发现血压高,口服药物降压治疗,血压控制一般,近三个月头晕不适,血压控制较差,收缩压最高达200mmHg,于某人民医院就诊,口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困难。肾上腺CT提示:左侧肾上腺肿瘤,考虑嗜铬细胞瘤可能性大。

影像资料

我是标题

1/10
病例讨论

病案讨论

影像学表现:左肾上极可见一类圆形等T1稍长T2信号,其内信号不均,见长T2信号,长径约30mm,T1WI同反相位示病灶信号差异不明显;增强扫描病灶呈轻度持续强化,且强化不均匀。

影像学诊断:左肾上极乏血供占位,考虑为肿瘤性病变-肾ca可能大,需鉴别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脏囊肿及血管瘤可能,双侧肾上腺占位)

本例典型层面

image.png

病理诊断:左侧肾脏嫌色性肾细胞癌

image.png

肾脏嫌色细胞癌

概述:肾脏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arcinoma,CRCC)是来源于集合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肾脏恶性肿瘤,约占肾细胞癌的4-5%。50岁以上男性为该病好发人群,男女发病率约为1.5:1。

CRCC属于一种低度恶性肿瘤,与高度恶性的肾透明细胞癌相比,生长缓慢,复发、转移较少,预后较好。与BHD综合征相关。

BirtHogg-Dubé(BHD)综合征

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多系统受累:皮肤纤维滤泡瘤、肺囊肿、自发气胸

发生肾肿瘤风险高7倍

双侧、多灶、生长缓;35%CRCC

image.png

肿瘤起源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通常在皮髓以及肾皮质交界处;瘤体生长比较缓慢,大多数患者临床多无症状,多由体检或外伤后检查偶然发现。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可侵犯或压迫肾盂、肾盏,表现为腰胀、腰痛、肉眼血尿等症状。

组织病理学

肿瘤细胞多呈实性巢索状排列,部分有灶状的管状、小梁状、微囊型排列。肿瘤细胞呈大圆形或多边形,细胞膜较厚,细胞界限清楚;胞质透明,略呈网状;细胞核不规则,有皱褶,核仁小,有时可见双核,有透明的核周空晕。与嗜酸细胞混合存在:胞浆嗜酸性、细颗粒状,细胞较小,排列在癌巢中央,嫌色细胞在周边;间质有宽厚的纤维间隔及厚壁血管,伴偏心性玻璃样变性。

免疫组化

CD117 (+),CK7通常弥漫阳性,但在嗜酸细胞可灶性或不表达Vim (-),CK (+) ,BaF47 (+)

CT表现

肿瘤多为单发,多表现为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大部分呈膨胀性生长。部分肿瘤可见完整的假包膜(主要是肿瘤在膨胀性生长过程中对周围肾实质推压致其纤维化形成)。平扫密度较均匀,与肾实质相当或略高于肾实质密度。少见出血、坏死及囊变;偶可见中央星芒状瘢痕,少数肿瘤可见钙化灶。增强扫描病灶强化密度多表现为缓慢升高,于实质期或延迟期强化,强化程度呈轻中度,低于正常肾实质。

MRI表现

T1WI多呈等或略低信号,罕见高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部分肿瘤由于出血坏死,信号混杂DWI多呈高信号且b值增加信号逐渐升高,b=500~800时显示最清楚,ADC值减低。乏血供肿瘤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及延迟强化,中央疤痕由于是纤维成分,大部分早期无强化,延迟可见持续性强化。呈膨胀性生长,淋巴结转移及静脉癌栓少见。

鉴别诊断

1. 肾嗜酸性细胞腺瘤:少见的肾实质良性肿瘤,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主要位于肾皮质,边缘光整,可有假包膜。病灶密度较均匀,平扫大部分表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边缘清楚,体积较小,坏死、囊变及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强化方式表现为“快进慢出”型,皮质期显著强化,实质期及排泄期逐渐减弱,各期强化程度小于肾皮质。中央星芒状疤痕较嫌色细胞癌多见,早期无明显强化,可延迟强化,中央疤痕可能与肿瘤生长缓慢并长期缺血有关。MRI平扫T1WI呈等低信号,中央可见裂隙状疤痕呈更低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中央可见混杂稍高信号,中央疤痕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大部分均匀强化,中央疤痕延迟强化,如果增强扫描皮质期和排泄期均表现为轮辐状强化,应考虑肾嗜酸性细胞腺瘤可能。肾嗜酸性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起源相同,在组织学特征和影像学表现上存在部分相似点,仅靠影像特点有时难以鉴别,需依赖于病理结果。

2. 肾透明细胞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肾皮质,生长速度快,恶性程度高。富血供肿瘤,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程度高于肾皮质,实质期强化值迅速下降,呈“速升速降”型。

3. 肾乳头状细胞癌:少血供肿瘤,多生长在肾皮质区,分化较差时肿瘤易出血、坏死、囊变,肿瘤边缘可见小乳头状或结节状实性部分。CT平扫呈等及稍高密度,发生出血、坏死及钙化时可密度不均匀。MRI 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乳头状细胞癌强化程度低,增强扫描表现为轻度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随时间延迟可有略增高趋势,呈“缓慢上升”型。

4.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常见的肾实性良性肿瘤,由不同比例的血管组织、平滑肌和脂肪组成,生长缓慢·典型的影像特征是其内的脂肪成分,因含平滑肌成分,可于T2WI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肿瘤内血管成分明显强化,平滑肌成分也强化,而脂肪成分几乎不强化。约5%左右为少脂肪或乏脂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上鉴别困难。



总结

肾脏嫌色细胞癌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恶性程度较低。多位于皮髓以及肾皮质交界处,通常单发,边缘清晰,可见假包膜,密度较均匀,呈膨胀性生长。CT上呈等或稍高密度,MRI上T1WI、T2WI多呈等或偏低信号,并于T2WI上见周围低信号包膜,偶见中央星芒状瘢痕。乏血供肿瘤,增强扫描病灶呈持续轻到中度强化,峰值较晚。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