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时炸弹——鞍旁动脉瘤
分享病例

长沙市中医医院 陆喜红

  • 现价:
  • ¥5.00 /50
  • 原价: ¥50.00
  • 浏览:
  • 2041
  • 编码: 8075
  • 是否确诊: 诊断确定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基本信息

女,71岁

简要病史

确诊帕金森病2年余,规范治疗中,反复头痛不适。

影像资料

我是标题

1/10
影像表现

MRI平扫+增强:左侧鞍旁见类圆形高低混杂信号灶,呈典型“阴阳征”,增强扫描后,明显不均匀强化,考虑动脉瘤伴血栓形成可能性大。

最终诊断

经DSA证实为鞍旁动脉瘤。

病例讨论

     鞍区动脉瘤:是指位于蝶鞍及其附近结构的脑基底动脉环前半部的动脉瘤, 多数起源于Willis 环分叉处,少数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鞍区动脉瘤临床以鞍上和鞍旁多见, 鞍内者少见, 鞍区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1%~2%。

      颅内动脉瘤除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外,也可出现颅内占位的表现,少数动脉瘤瘤体位于鞍区,并可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易误诊为肿瘤性病变如垂体瘤、鞍结节脑膜瘤等,有作者将此类动脉瘤统称为鞍区动脉瘤。鞍区动脉瘤临床上不多见,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与其他鞍区占位病变有相似之处。

      好发人群:40-60岁(高峰年龄50岁左右),女性略多于男性(约2:1);

      位置: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最常见)或Willis环(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叉处);

      影像学特征:表现为类似鞍上/鞍旁的类圆形肿块样改变,边界清晰,血管成像或DSA(金标准)有助于诊断;

      CT: 动脉瘤边缘常可见弧形或环状钙化;

      磁共振成像(MRI):T2WI因血管流空常呈低信号, T1WI上可为不均匀高信号,提示瘤内血栓形成,形成”阴阳征“。较大动脉瘤在相位编码上可见搏动伪影,增强后瘤体显著强化、且等同于邻近血管强化程度,血栓部分通常无强化。

      2.3%~6.9%鞍旁动脉瘤可与垂体瘤共存,特别在生长激素型垂体瘤中常见,因此术前识别垂体瘤附近是否存在动脉瘤非常重要。

      鉴别诊断主要跟垂体瘤、海绵状血管瘤、脑膜瘤等相鉴别。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