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26岁
主诉:间断头痛2年,加重2天
现病史:听力下降半年,头痛2天,左侧颞部搏动样疼痛,睡眠不佳,再次入睡困难,夜间出现,恶心,无呕吐
既往史:患者平素健康
MRI所见:
左侧桥小脑角区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T1I呈等-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稍高信号影,其内信号混杂不均,边界较清晰,大小约3.11cm×3.05cm×3.41cm(前后×左右×上下),局部与左侧面听神经分界不清,邻近桥脑、左侧小脑明显受压移位。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环形强化,左侧面听神经增粗并轻度强化。
诊断意见:
左侧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听神经鞘瘤可能性大,请结合临床。
听神经鞘瘤
听神经鞘瘤(acoustic neurinoma)/前庭蜗神经鞘瘤
一、背景
1、听神经瘤是最常见的脑神经肿瘤,占原发颅内肿瘤的8%~10%,桥小脑角区肿瘤的80%左右。男女发病比例为1.14:1,好发于中年人,10岁以下罕见。听神经由延髓脑桥沟(桥延沟)至内耳门长约1cm,称近侧段;在内耳道内长约1cm,称远侧段。听神经瘤约3/4发生在远侧段,1/4在近侧段。
2、听神经瘤多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绝大多数为神经鞘瘤,起源于蜗神经者少见,为良性脑外肿瘤。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包膜;血运丰富或不丰富;早期常位于内耳道内,以后长入桥小脑角池内。肿瘤长大可退变或脂肪性变,亦可形成囊变,偶有肿瘤出血。
3、临床表现上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94%) 和耳鸣 (83%)。前庭症状眩晕和不稳定的发生率差异很大(17-75% 的患者)。大肿瘤可引起三叉神经和面神经症状,以及脑干压迫和脑积水症状。
二、影像表现
1、CT:肿瘤多位于岩骨后缘,以内耳道为中心,早期病灶较小时,CT难以诊断。肿瘤多为类圆形、边界清晰。等密度占50%~80%,其余为低密度、高密度和混杂密度。肿瘤周围水肿轻,出现率不足50%。桥小脑角池闭塞,而相邻脑池扩大。50%~85%的病例可显示内耳道漏斗状扩大,部分有骨质破坏。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也可为单环或者多环状强化(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其液化坏死区及囊变部分无强化)。
↖左上图示内耳道扩大,↘右下图示蛋筒冰淇淋征
2、MRI:肿瘤位于桥小脑角区,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瘤长轴与听神经走行方向一致,多呈不均匀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常有囊变。MRI可清晰显示内耳道内肿瘤。Gd-DTPA增强检查,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肿瘤显示更为清楚。肿瘤增大可压迫第四脑室,形成梗阻性脑积水。MRI对听神经瘤的诊断准确率高,尤其是对直径<1cm、局限在内耳道内听神经瘤的检出。
三、鉴别诊断
根据听神经瘤的特定位置和影像学表现,绝大多数可以确诊。当听神经瘤表现不典型或肿瘤较大时,有时需与桥小脑角区脑膜瘤、胆脂瘤和三叉神经瘤等鉴别。脑膜瘤有明显均匀强化,以宽基底与岩骨相连,长轴与岩骨平行;胆脂瘤无强化,无内耳道扩大;三叉神经瘤常发生于内耳道前方岩骨尖处,可有岩骨尖破坏而无内耳道扩大,常跨颅中窝和颅后窝生长。
三叉神经走行
[1]Carlson ML, Link MJ. Vestibular Schwannomas. N Engl J Med. 2021;384(14):1335-1348. doi:10.1056/NEJMra2020394
[2]医学影像诊断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宇军
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 张明辉教授
荆门市中心医院 李文文
品牌内容供应商入驻,共建优质课程库,图文、音视频、直播,面授,满足各类课程需求, 完美呈现优质课程内容。
想学什么课程,让我们来帮你量身定制的实现!帮内容寻找精准流量,帮流量匹配优质内容。
行业领袖亲授,业内大咖在线授课答疑,为您带来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与难得的提高机会。
排课、预约、支付、订单、发票,全流程线上管理,快速提升运营效率;数据化精准营销,满足各渠道业务管理需求。
线上跨越时空与线下对面交流优势完美结合,拓宽线上线下渠道,轻松解决招生难题,O2O打通了线上线下的客户体验环节,为您带来无限可能。
零门槛搭建在线网校,灵活部署,分分钟即可上线运营。配套H5、桌面端多平台自由选择,助您快速打造专属私有品牌的融合在线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