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后颅窝室管膜瘤

梁鸣

发布于11小时前

诊断确定
¥5.00/  50¥50.00 开通神级免费看
基本信息

男性,10岁

简要病史

反复头晕行走不稳1年余,加重伴呕吐7天


影像资料
1/10
影像表现

第四脑室梭形占位,沿正中孔向下延伸,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见泡状更高信号及流空血管影,弥散不受限,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wechat_2025-08-09_195815_555.png

最终诊断

常规病理图片.jpg室管膜瘤 WHO 2级

病例讨论

      室管膜瘤占所有神经上皮肿瘤的2%~9%,儿童颅内肿瘤的6%~12%,3岁以上儿童的30%,是脊髓最好发的神经上皮肿瘤。幕下室管膜瘤常发生于儿童,年龄2~16岁,平均6.4岁。幕上室管膜瘤累及儿童和成人,男女发病率相等。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少见,发病年龄跨度大,几乎只发生在脊髓圆锥、马尾、终丝。

      组织学病理:室管膜瘤质软,黄褐色、界限多清楚,组织学特征性改变是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和室管膜菊形团。血管周围假菊形团显示肿瘤细胞放射状分布在血管周围,间质为富于GFAP蛋白的胶质纤维无核区。肿瘤可发生退行性变,包括黏液样变性、肿瘤内出血、钙化和偶尔出现灶性软骨和骨组织。明显的肿瘤血管透明变性并不少见,并早于钙化。除常规形态外,还有少见的乳头状排列的乳头状室管膜瘤,透明细胞形态(类似少突胶质细胞)的透明细胞室管膜瘤,伸长细胞室管膜瘤等少见亚型。

      影像特点:与病理类型(乳头型、透明细胞型,伸长细胞型)及发病部位明显相关。

1.后颅窝室管膜瘤,多发生于儿童,位于四脑室,表现为塑形生长肿块(塑形征、浇铸征,主要是病理结构太软导致),可向四脑室正中孔或侧孔生长,对周围结构推压较轻。T1WI、T2WI及T2-FLAIR信号较为混杂,主要是由于肿瘤易发生退变(囊变、出血、钙化等),增强扫描多为不均匀强化(内部见斑片状、环状强化区)。

2.幕上室管膜瘤,多位于脑实质靠脑表面或脑室侧生长,肿瘤内部常见大片状囊变区和钙化。肿瘤内部可见血管影,对于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瘤周多无或轻度水肿。增强扫描多为明显不均匀强化。常见又分三个类型:

a囊实型,常见,好发顶枕叶,一般表现囊实性病灶伴钙化。

b实质型,少见,好发额叶,表现额叶实质肿块,特别是双侧额叶肿块有一定特异性。

c脑室型,少见,好发侧脑室,表现基本同后颅窝室管膜瘤。

3.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几乎只发生在脊髓圆锥、终丝、马尾。生长缓慢,长期压迫硬膜囊及椎管,椎体后缘骨质压迫吸收呈扇贝状,肿瘤富黏液,T2WI明显高信号,内部常见少量退变出血T2WI低信号,增强T2WI高信号区强化,内部T2WI低信号不强化。

4.脊髓室管膜瘤好发于成人,脊髓中央性分布,纵向生长,常见出血、囊变等退行性改变,MRI上信号不均,T2WI明显高信号囊变和T2WI低信号出血,慢性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因脊髓长期屈伸运动应力作用常分布肿瘤两端呈含铁血黄素帽征,增强后肿瘤实质明显强化,边界更明显。

5.DWI室管膜瘤病理多变,细胞密度不等,DWI/ADC多变,部分原细胞型、透明细胞型室管膜瘤细胞致密,好发于脑实质内,常见实质型为主,可见DWI高信号,ADC值低。

小泡套:生殖细胞肿瘤、胚胎类肿瘤、室管膜瘤、垂体腺瘤、中枢神经细胞瘤等。

流空套:HB、肾癌转移、脑膜瘤、SFT、CPP、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枢  神经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等。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8529

校对:李文文

阅读:687

文章已于2025-08-13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