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

CL | LV3

发布于2天前

诊断确定
¥5.00/  50¥50.00 开通神级免费看
基本信息

女性,57岁

简要病史

发现左乳肿物6年余,近期肿物逐渐增大


影像资料
1/10
影像表现

双乳呈脂肪腺体型,双侧乳头无凹陷,乳晕皮肤无增厚,乳腺背景实质几乎无强化;左乳上侧象限(外上象限为主)见巨大团块状囊实性占位,囊性成分呈T1WI低T2WI高信号,局部呈T1WI高T2WI稍低信号,实性成分呈结节状、团块状T1WI低T2WI稍高信号,DWI实质成分局部弥散受限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不均匀强化,TIC曲线呈平台及轻度流出型,肿块形态略不规则,左前部可见棘状突起,边界清楚,大小约为107.5mx98.1mX84.2m(左右径x前后径x上下径);MIP像:左乳外侧见增多血管影;右乳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腋窝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诊断:左乳巨大占位伴出血,考虑BI-RADS 4类(考虑叶状肿瘤:交界性叶状肿瘤可能)

最终诊断

image.png

病例讨论

概述:

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 tumor ofthe breast,PTB)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具有双向分化特点的纤维上皮性肿瘤,发病率占乳腺原发性肿瘤的0.3%-0.1%,占所有乳腺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3%。

病理:

根据肿瘤间质成分的细胞密度、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异源性成分(如脂肪、软骨、骨骼、骨骼肌和纤维组织)等是否存在,将其分为良性(Ⅰ级),交界性(Ⅱ级)和恶性(Ⅲ级)。

大体表现: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体积较大,可达十几公分,境界清楚,无真正包膜,表面常有结节状突起;肿瘤切面呈灰白或浅黄色,常有裂隙将肿块分隔成分叶有时呈菜花状;质地大都坚实而有弹性;也可以质软伴有囊变、灶性坏死出血;提示恶变征象:病灶较大;内部灶性出血坏死;边界浸润性;间质肉瘤样变

生物学行为:

PTB的病理分级与其生物学行为不完全一致,良恶性均可复发,良性复发率(<10%)、交界性(15%)恶性30-50%),复发后恶性程度增加。肿瘤复发可能与切除不完全有关

淋巴结转移罕见,交界性和恶性者主要发生血行转移(肺、骨等)

临床表现:

PTB的发病年龄范围较广,好发于中年女性,常见发病年龄为35-55岁,青春期罕见,男性极少发病。在亚洲国家,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病年龄较轻(25-30岁),多为单侧乳腺单发的坚实无痛性肿块,少数伴有局部轻度疼痛。触诊瘤体呈圆形、卵圆形、分叶状(多见):表面呈多结节状凸起(最具特征性)肿块质地硬韧,边界清楚,活动性佳,极少黏连、牵拉;肿块较大时可有皮肤浅表静脉曲张。

肿瘤梗死时可有乳头溢血。病程长短不一,病程较长者常因包块短期内迅速增大而就诊,20%的患者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但其中仅有10%为淋巴结转移,恶性PTB患者25%以上可出现远处转移,常见转移部位为肺、骨、心脏、腹腔脏器

影像:

X线表现:

多为单侧单发的体积较大的高密度肿块,密度多均匀,可见于任何象限,肿块界限清楚,边缘光滑锐利,呈类圆形或分叶状。由于对周围组织挤压,病变周围可形成透亮的晕征。良性PTB中可出现斑片状相对粗大钙化,但较少见;恶性PT罕见钙化。肿瘤周围血管增多,肿瘤体积很大时,可压迫皮肤静脉,导致静脉曲张

叶状肿瘤通常缺乏边缘浸润、毛刺及临近皮肤增厚、乳头回缩周围结构扭曲等类似乳腺癌的恶性征象。表面皮肤多数正常或被下方肿块顶起而变得菲薄

image.png











图1单发肿块,椭圆形,边缘光整;图2 肿块周边见“晕征”;图3 多发肿块;图4分叶状肿块;图5肿块局部边缘模糊,有“毛刺征”;图6 多发肿块伴钙化

MRI表现:

边界清楚的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多呈分叶状,边界清楚;实性成分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的高信号,在高信号背景中出现更高亮的裂隙囊变区具特征性,部分肿瘤内部可见低信号分隔,当肿瘤内有出血、坏死或囊变时,其信号发生相应变化。钙化、脂肪化少见,若出现常提示恶性。PTB的DWI呈高信号,ADC图也呈较高信号,ADC值一般不低。交界性与恶性PTB的ADC值逐步降低,但还是比乳腺癌高,这一点不同于乳腺其他恶性肿瘤值得注意。

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多呈持续性明显强化,内部间隔轻微强化或无强化;TIC 曲线良性以Ⅰ、Ⅱ型的为主,交界性以及恶性的以Ⅱ、Ⅲ型为主。

image.png














image.png












a:平扫 TIWI 示右侧乳房内分叶状肿块呈等信号;b:平扫T2WI 示肿块呈混杂高信号,其内可见裂隙状高信号;c~d:b=800 s·mm-2,DWI 呈高信号,ADC 图呈低信号;e~f:增强扫描示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小片状无强化囊变区及分隔。 TIC呈Ⅱ型

鉴别诊断:

1.乳腺纤维腺瘤 FA

可单侧/双侧,单发/多发,多见于40岁以下年轻女性,发病年龄较PTB年轻;多类圆形,边界清,1-3cm多见,较PTB小;TIWI多表现为等、稍低信号;FS-T2WI依据病灶内细胞、纤维成分及水的含量不同而信号不同,64%纤维腺瘤内可有胶原纤维形成的分隔,FS-T2WI上病变内有低信号分隔为其特征性表现;ADC值通常较高;

增强多呈缓慢渐进性均匀强化、离心样强化;病变内可有无强化的低信号分隔;TIC曲线多呈l型

image.png










女性,37岁,纤维腺瘤伴黏液变  (图5、6、7、8)蒙片及第1、3、6期动态增强,显示肿块为渐进性强化 图9-10,TIC曲线呈平台型

2.黏液腺癌

发病于绝经后,40~60岁为发病高峰,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粘液腺癌,多边界清晰,形态多不规则,但无一般无典型毛刺征,病灶内见纤维分隔,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信号因有粘液呈显著高信号,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呈边缘环形强化或渐进性延迟不均匀强化,病灶内有强化的富含毛细血管的纤维分隔;混合型粘液腺癌中的肿瘤实性成分扩散受限,ADC值低,TIC曲线多呈Ⅱ、Ⅲ型;腋窝淋巴结转移少见

image.png

image.png

1754034612371035435.png

image.png

女性,37岁,混合型黏液腺癌 T,WI(A)呈高低混杂信号;TWI-FS(D)呈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内部见多发低

信号分隔影;DWI(B)呈高信号,ADC图(C)呈高信号,测得非出血、强化区对应ADC值约2.151x10-3 mm2/s;(E)蒙片显示肿块内高信号灶性出血区及大片状稍高信号黏液湖区;(F-H)动态增强扫描:肿块边缘呈花环样强化,肿块外周结节及不规则片状实性区呈渐进性明显强化;动态增强减影图(1-L分别为第1、3、5、6期减影图)示肿块呈渐进性不均匀花环样强化、内部大片状无强化区;MIP图(M)示肿块周围血管明显增多;延迟矢状位增强(N)更清晰显示病灶内部无强化的纯黏液区、而周围不规则强化的实性区及最外围假包膜样强化影;TIC曲线(P)呈平台型。

关键要点:

1. 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 ofthe breast,PTB)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其特征是双层的上皮成分沿裂隙排列,周围绕以细胞非常丰富的间质或间充质成分,形成复杂的叶状结构为特征的肿瘤

2. PTB好发中年女性,临床为无痛性肿块,病程较长、短期肿块可突然增大

3. 形态:多发结节融合、分叶状肿块是PTB较具特征性的表现

4. 信号:T1WI呈等及高信号,其中高信号提示瘤内出血;T2WI-FS呈高信号及稍高信号,内见低信号分隔与高信号裂隙征

5. 动态对比增强:大多数PTB为富血供强化;良性PTB大多数均匀强化,瘤内低信号分隔不强化(恶性则无此征);交界性与恶性PTB不均匀强化,瘤内出血和裂隙不强化

6. 提示恶变征象:①肿块巨大、明显分叶;②出血、坏死、信号混杂;③明显不均匀强化和增多增粗的肿瘤血管。④PTB病理分级的增加,ADC值则逐步减低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8486

校对:杨卢粉

阅读:533

文章已于2025-08-2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