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疑为癌性脑膜炎导致的继发性高颅压

李文文

发布于昨天12:01

诊断确定
¥5.00/  50¥50.00 开通神级免费看
基本信息

女,75岁。

简要病史

主诉:头痛2月余,突发意识不清4天。


影像资料
1/10
影像表现

颅脑MR平扫及增强:双侧大脑半球脑沟裂于T2FLAIR信号广泛对称性增高,呈长春藤征表现,以双侧额枕顶叶改变为主,增强未见明显强化;幕上脑室系统扩大,侧脑室周围脑白质T2WI信号增高;颅内静脉窦纤细、变窄,双侧横窦改变为著。空泡蝶鞍,双侧Meckel腔扩大,双侧视神经鞘积液。

最终诊断

入院后行胸腹部CT检查示胰腺头部可疑低密度占位,双侧肋骨、胸骨、胸腰椎及骨盆广泛弥漫斑点状高密度灶。

查血癌胚抗原66.86(ng/mL)↑,细胞角蛋白19片段10.93(ng/m1)↑,糖类抗原CA19-9 93.06(U/m1)↑,糖类抗原CA72-4 11.86(U/m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82.49(pg/ml)↑。

腰穿脑脊液检查示:清亮脑脊液,压力>330H20,葡萄糖1.89mmo1/L,乳酸脱氢酶54U/L,乳酸7.81mmo1/L,红细胞计数1.0×10/L,腺苷脱氨酶及免疫全套(IgG、IgA、IgM)未见明显异常。脑脊液镜检示偶见细胞核异型。查血PNS相关抗神经元自身抗体7项未见明显异常。

全院会诊讨论考虑胰腺原发恶性肿瘤伴全身骨转移、脑膜转移可能性大,予以脱水脑保护等对症治疗,患者头痛缓解。随后患者要求转入上级医院。

 

出院诊断:癌性脑膜炎?颅内压增高,胰腺恶性肿瘤伴全身广泛性骨转移可能性大。

病例讨论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ICP增高分为生理学和病理性,病理性是指颅脑损伤、脑肿瘤、脑血管病、脑积水、脑梗死及炎症等病理损害发展至一定阶段,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ICP持续超过正常上限(成人正常ICP为70~200 mmH2O,儿童为50~100 mmH2O),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LIH)为病因不明的ICP增高,好发于育龄期肥胖妇女。

       发生机制:在颅缝闭合后,颅腔容积相对固定。颅腔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正常情况下三者的总容积与颅腔总容积保持动态平衡,维持颅内压在正常水平;当三者中任何一种体积增加,均可导致其他一种或两种内容物体积代偿性减少,从而使颅内压仍维持在相对平稳状态,即Monro-Kellie原理。各种病因导致脑体积、脑血容量及脑脊液量增加,当其增加容积超过代偿容积后,即可出现高颅压。

       临床症状:典型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乳水肿三主征,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动过缓、呼吸抑制和血压增高。当ICP急剧升高或相邻区域有明显的压力差时,脑组织可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形成脑疝,甚至死亡。

       影像表现:

       1. 空泡蝶鞍:通常与长期颅压增高有关;

       2. 视神经鞘扩张积液、视神经迂曲;

       3. 眼球后部扁平:脑脊液压力增高通过视神经鞘传递至眼球后部,导致眼球压力增高,可见视神经乳头水肿凸向眼球内;

       4. 脑静脉窦变窄:以横窦改变为主;

       5. 裂隙样脑室、脑沟裂池变浅消失;

       6. 麦克尔腔增宽:横断位6~8mm,冠状位3~5mm;

       7. 脑膜膨出、脑脊液漏、蛛网膜颗粒增大、增多;

       8.脑疝:如小脑扁桃体下疝;

       9. 其他继发征象包括脑出血、占位、脑膜炎、常春藤征(脑膜静脉淤血或慢血流导致)等。

       高颅压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包括梗阻性脑积水、空蝶鞍综合征、静脉窦血栓、低颅压综合征等。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8391

校对:杨卢粉

阅读:407

文章已于2025-09-04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