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62岁。
体检发现右侧股骨上段占位性病变2天,无不适。
右侧股骨上段CT平扫:右侧股骨上段髓腔内见一局灶性团块状高低混杂密度影,其内见高密度磨玻璃影及脂肪密度影,大小约5*2cm,边界清,边缘见骨硬化。
右侧髋关节MR平扫:右侧股骨上段可见一局灶性椭圆形混杂信号影,以等T1长T2信号为主,边界清,大小约5*2cm(上下径*左右径)。
诊断:(右股骨上段)骨脂肪硬化黏液纤维性肿瘤。
骨脂肪硬化粘液纤维性肿瘤(liposclerosing myxofibrous tumor of bone,LSMFT)是一种良性纤维-骨性病变,其特征是多种组织因素的复杂混合,包括纤维组织、粘液样基质、脂肪瘤样区域、泡沫状组织细胞、佩吉特病样钙化及骨化组织等。这种病变也被称为“骨多形性纤维囊性病变和骨多形性纤维骨病变”;然而,描述性的名称“骨脂肪硬化粘液纤维性肿瘤”是首选。
患者年龄范围广,好发于40-60岁人群,平均年龄46岁。大多位于股骨近端粗隆附近,推测原因可能是由于股骨粗隆间是人体承重最大的部位,易发生轻微的骨小梁断裂,慢性病理过程容易引起应力性、疲劳性骨折,进一步导致局部骨质缺血坏死,引起坏死区域的钙盐沉积、骨质硬化。本病通常为偶然发现,通常无任何不适或偶有轻度压痛症状。
X线、CT:病变表现为地图样骨质破坏,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是其特征之一,其内可见低密度、钙化或骨化及毛玻璃样密度改变;病变边缘清晰,可见硬化边,邻近骨皮质连续完整,可见骨皮质增厚,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
MRI: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其内夹杂斑点或小片状脂肪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以高信号为主,边界清晰,边缘见低信号硬化边,增强通常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病灶内及周围无软组织信号肿块,周围无水肿信号。
鉴别诊断:
1. 纤维结构不良(FD):2020版WHO骨与软组织肿瘤分类中尚未将LSMFT归入其内。LSMFT虽与FD在组织学和影像学表现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但有明显区别,其发病机制及发展趋向亦尚无定论。部分病例周边见骨性纤维结构不良、非骨化性纤维瘤、脂肪瘤等病变的残留组织;有学者推测LSMFT可能是FD的创伤变异亚型,或者是骨的其他良性纤维骨病变的非特异性终末期退行性变的结果。也有学者认为LSMFT并非骨FD的继发性改变,可能与GNASI基因体细胞突变编码的激活型G蛋白(Gs蛋白)a亚单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LSMFT具有恶变风险,可发展为骨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恶性病变。LSMFT的恶变率大于FD。
2. 非骨化性纤维瘤(NOF):患病年龄通常小于20岁,多见于长骨干骺端,随年龄增长而移向骨干,多见于股骨下段、胫腓骨上段。多位于后、内侧骨皮质或皮质下,影像学表现为囊状或不规则透亮区,长轴与骨的长轴一致,边缘可见硬化并以髓腔侧明显;病灶区骨皮质局部可见变薄或中断;通常无骨膜反应,无软组织肿块。
3. 内生软骨瘤:常见于肱骨近段、股骨远段、手和足的管状骨,位于干骺端中心部位,为含有斑点状、弧形和环形软骨钙化基质的病变,位于手或足短管状骨的病变可出现膨胀,分叶状的生长方式可造成轻度内骨膜贝壳样受侵;由于肿瘤富含软骨黏液基质,MR表现为分叶状的长T1长T2信号病变,增强呈斑片、网格及弧形扇贝状强化。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8378
校对:杨卢粉
阅读:416
文章已于2025-08-0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