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青年男性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

李文文

发布于20小时前

诊断确定
¥5.00/  50¥50.00 开通神级免费看
基本信息

患者:男,34岁。

简要病史

病史:体检发现胰腺体部占位性病变6天,无腹痛、腹胀、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等不适。

既往史:无特殊。

肿瘤标记物:无异常。

影像资料
1/10
影像表现

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胰腺体部可见一局灶性椭圆形稍低密度影,边界较清,大小约3*2cm,增强示病灶呈轻-中度渐进性不均匀强化。主胰管未见扩大,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最终诊断

术后切开标本见胰腺体部肿瘤,大小约3*2.5cm,呈实性灰白色,包膜完整。

病理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图片1.png

病例讨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是一种低度恶性或有恶性倾向的肿瘤,发病率低,占所有胰腺肿瘤的0.13%-2.7%。SPN好发于年轻女性(女儿瘤),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13。临床症状不典型,多数无症状,仅在常规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部肿块、上腹部疼痛、腹部不适等。

       病理上肿瘤常为囊实性包块,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剖面可见明显坏死组织和出血块,偶可有周边钙化。镜下肿瘤同时具有实性和假乳头两种组织学特点,瘤内可见囊变、出血、坏死、钙化和泡沫细胞聚集等。

       影像学表现:可发生于胰腺任何部位,以胰腺头部、体尾部多见。肿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肿块,主要呈膨胀性、外生性生长,可见较厚包膜,与正常胰腺分界清楚。肿瘤体积通常较大,直径多在5cm以上,巨大者可呈分叶状,边界清楚,瘤内出血常见。肿瘤以囊实混杂为主,部分可见分隔,囊性部分主要在病灶中央,实性部分主要在病灶周边,实性成分漂浮于囊性成分之中,形成“浮云征”或“囊实相间征”;少数表现为完全囊性或实性肿块;病灶边缘可见形态多样的钙化,可表现为周围环形、蛋壳样、多发点状或无定型钙化。增强扫描瘤壁、分隔及实性成分呈渐进性强化,但与周围正常强化的胰腺相比,肿瘤呈相对低密度。

       鉴别诊断:

       1. 浆液性囊腺瘤(SCN):好发于女性,发病中位年龄为61.5岁(奶奶瘤),恶变风险较低。常表现为分叶状囊实性肿块,与胰管无沟通,可见中央致密纤维瘢痕伴钙化;依据囊的形态,分为微囊型、大囊型(寡囊型)、混合型及实体型,以微囊型及大囊型多见。

       2. 黏液性囊腺肿瘤(MCN):包括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好发于40-60岁中年女性(妈妈瘤),多发生于胰腺体尾部,圆形或类圆形,单囊或多囊,常无分叶,囊壁及分隔线样强化,可伴有钙化。

       3.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T):常见于中老人,分为功能性(多小于2cm)和非功能性(多为大肿块)。常表现为胰腺实质内软组织结节,动脉期明显强化,较正常胰腺实质呈相对高密度,肿瘤常向腹侧生长,不累及主胰管及血管。

       4.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好发于老年男性,60-70岁多见。常位于胰头钩突,胰腺尾部少见,可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主胰管型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或局限性扩张(>5mm);分支胰管型表现为分支胰管区分叶状囊性为主肿块,与胰管相通;混合型同时存在上述两种表现。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8362

校对:杨卢粉

阅读:401

文章已于2025-07-17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