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女,60岁。
主诉: 体检发现纵隔肿物一周。
现病史: 患者上周体检时,胸部CT检查发现纵隔肿物,追问病史自诉近一月有眼睑下垂,四肢乏力等不适。无心慌、胸闷,无咳嗽、咳痰、咯血,无恶心、呕吐,无头痛、头晕等不适。为进一步了解病情,来我院就诊。门诊以“纵膈肿瘤”收入院。一周来神志清,精神一般,睡眠质量可,食欲一般,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
既往史: 平素体健,无高血压、冠心病病史,无肝炎、结核、疟疾,预防接种史不详,无手术史、外伤史、输血史、献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前上纵隔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28mmx17mm,边缘浅分叶,平扫CT值28HU,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纵隔内未见异常强化影。余略。
纵隔型支气管源性囊肿
纵隔型支气管源性囊肿(mediastinal bronchogenic cyst,MBC)属良性先天性发育异常,与胚胎时期支 气管树或肺芽迷走至纵隔伴发育异常有关,在原发性肿瘤中发病率较低 。大部分MBC 患者无症状, 多为查体时发现,少数患者因伴发感染性病变、出血或病灶较大压迫周围组织而导致不同的症状 。 由于其发生部位及影像表现多样,且临床表现不典型, CT 易误诊。
支气管源性囊肿是一种前肠发育畸形,胚胎时期支气管发育异常的良性病变。 根据胚芽脱落移位假说,其发病部位与胚胎发育异常出现时间有关:1纵隔型,胚胎发育早期多发生于纵隔;2肺内型, 胚胎发育晚期多发生于肺实质;3.异位型,其他任何部位亦可发生,如皮下、腹膜后及颈部等。 其中纵隔型占多数。多数患者起病年龄小,囊肿小而无症状, 随年龄及病灶增长,少数患者可出现压迫纵隔、肺组织或继发感染导致咳嗽、咳痰、胸痛、咯血等。MBC 可发生于纵隔任何部位,有学者认为MBC 病变多位于中纵隔,以气管旁和气管隆突下多见,且多发生于右侧,前、后纵隔左侧也较多见。
病灶多为单发,呈类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呈水样型或软组织型,囊内容物无强化。 MBC 囊壁含平滑肌、腺体、软骨及弹力纤维,但较薄常不显示,若伴感染,囊壁平滑肌及弹力纤维增生可导致囊壁增厚。 CT 增强扫描可判断病灶有无囊壁、囊壁及内容物有无强化。 MBC 有时可呈密度多样、变异大,这与其内容物成分有关。 囊内容物水分较高则呈水样密度,CT 值 0~20 HU;囊内容物蛋白较高或合并感染,CT 值 20~60 HU,囊内容物含钙或草酸钙结晶,CT 值部分可达 100 HU 以上。囊壁通常光滑、菲 薄,合并感染时囊壁可增厚,与支气管相通时可出现气液平,增强扫描囊内容物和囊壁均无强化,钙化罕见, 当囊壁原有成分退变时可发现特征性的弧线状钙化 , 囊内钙化源于囊内容物发生钙乳沉积 。此外,由于支气管源性囊肿可发生恶变,当 CT 发现囊壁不规则增厚、 出现壁结节或囊内出现强化的实性成分时需高度警惕恶变的可能。
CT 扫描可显示病灶位置、形态、大小及边缘,囊壁有无钙化、纵隔内结构有无受压,行 CT 平扫及增 强扫描可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MRI 检查对密度较高的囊肿有一定意义,T1WI 随囊内容物成分及比例不同而变化,而其 T2WI 高信 号具有特征性。因 MBC 位置及密度多样,诊断有一定困难,常被误诊。
鉴别诊断
MBC 可发生于纵隔任何部位,发生于中纵隔者较易诊断。 该病主要需与胸腺囊肿、心包囊肿等鉴别。 若合并钙化,则需与囊性畸胎瘤鉴别:
1.胸腺囊肿,多位于前纵隔,病变张力低,形态多样,可随呼吸运动及与邻近纵隔胸膜的相互作用而呈整齐的“刀切样”改变,表现为“切缘征”。CT一般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水样密度影,增强无强化。与前纵隔 MBC 很难鉴别。
2.心包囊肿,多位于心包反折处,右侧心膈角区多见,常以宽基底或狭蒂附于心包,与心包相连,但不与心包相通。CT表现为接近水样密度、边界清楚的囊性灶,增强无强化。
3.神经源性肿瘤, 后纵隔最常见的占位性病变,以脊柱旁后外侧多见, 可向椎管内生长呈“哑铃状”,椎间孔扩大,邻近骨质吸收、破坏,密度均或不均,常伴坏死,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与后纵隔 MBC 较易鉴别,但良性神经节细胞 瘤增强扫描后无强化,与之难以鉴别。
4.食管囊肿, 与 MBC 均起源于胚胎前肠,多发生于后纵隔脊柱旁、发生于食管壁或附着于食管壁,若不伴出血、多 呈均匀水样密度,CT 检查主要明确其与食管的关 系,与后纵隔的MBC 不易鉴别,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5.囊性畸胎瘤,常见于前纵隔前下部,多位于胸骨与心脏大血管之间,囊内容物多呈水样密度,增强扫描后无强化,囊壁可呈环形强化,可伴脂肪密度及骨化密度,若伴脂液平易诊断,囊壁可有钙化且亦少见,与 MBC 相似,若单纯囊性低密度伴少许钙化, 则不易鉴别。
综上所述,MBC 可发生于纵隔任何部位,CT 表 现缺乏特征性,若右中纵隔、左前纵隔或后纵隔发现单发、密度均匀、伴或不伴囊壁钙化、边界清、增强扫描后无强化的水样密度或软组织密度灶时,应考虑 MBC 的可能。 其与纵隔其他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尤其重要,单凭 CT 检查诊断较难,确诊仍需病理检查。
1.陈明井,何玲. 纵隔型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表现[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20,18(3):278-280. DOI:10.3969/j.issn.1672-0512.2020.03.019.
2.武占鑫. 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诊断特点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5,9(1):136-138. DOI:10.20267/j.issn.2096-3807.2025.01.043.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8312
校对:李文文
阅读:439
文章已于2025-07-15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