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你会误诊吗?透明细胞型脑膜瘤MRI

黄宗慧

发布于10小时前

诊断确定
¥5.00/  50¥50.00 开通神级免费看
基本信息

患者:男,28岁

简要病史

主诉:颅内占位1天

现病史:1天前体检发现脑桥有高密度影


影像资料
1/10
影像表现

影像表现

右侧中颅窝区可见不规则形T1WI稍高信号、T2WI稍低信号,边界较清,呈跨颅窝生长,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呈明显强化,大小约3.3cm×3.1cm×2.7cm(前后×左右×上下),脑桥右侧区及右侧大脑脚明显受压,基底动脉略受压。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强化信号。脑沟、脑裂无增宽。脑室、脑池系统无扩大。中线结构无移位。颅内未见异常流空信号影。

诊断意见

考虑右侧中颅窝区脑外占位性病变,脑膜瘤可能,不除外神经源性肿瘤。


最终诊断

病理结果:透明细胞型脑膜瘤

病例讨论

透明细胞型脑膜瘤 ( clear cell meningioma,CCM) 

一、背景

CCM属于脑膜瘤中罕少见的亚型,约占整个脑膜瘤的0.2%~0.4%,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归为WHOⅡ级,良恶交界性肿瘤。多好发于年龄较轻的人群,包括儿童及青年人。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影像表现与典型脑膜瘤的影像表现不同,故术前多误诊为其他类型肿瘤。该肿瘤较具侵袭性易复发,可随脑脊液播散。

好发部位:桥小脑角区域(CPA)是颅内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其次是大脑凸面、大脑基底面,少部分位于大脑镰、小脑幕及脑室。

临床表现:颅内CCM的临床表现因肿瘤发生部位而不同,最常见的症状为头痛、呕吐、失聪及颅神经麻痹,而脊柱内CCM则少有症状。

病理:CCM镜下形态与典型脑膜瘤不同,缺乏漩涡状结构,病理学表现为形态一致的透明细胞弥漫片状排列,瘤细胞富含糖原,核异型及核分裂少见,瘤细胞间为条片状玻璃样变胶原;肿瘤内部含有较丰富的结缔组织纤维带。

二、影像学表现(MRI)

1、CCM大体为实性肿块时(此型占大多数),多呈T1WI等信号、T2WI等或低信号影,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强化。此型多具有脑膜瘤典型征象,但桥小脑角区的CCM不具有典型脑膜瘤的影像特征。

image.pngimage.png

CPA 区实性透明细胞型脑膜瘤。呈类圆形肿块影,边界清楚,信号呈 T1WI 稍低信号(2A) 、T2WI 低信号影(2B) ,周围无水肿,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改变(2C) ,但内部可见小点状不强化区,推测为肿瘤内部坏死区。

2、大体为囊性时,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而增强扫描呈“丝瓜瓤”样轻度不均匀强化。

image.png

CPA 区囊性透明细胞型脑膜瘤。肿块呈宽基底,突入同侧桥前池内,信号呈不均匀T1WI低信号(1A) 、T2WI高信号影(1B) ,边界清晰,无瘤周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压迫第四脑室,导致幕上脑积水,中线结构局部向对侧移位。增强扫描呈肿瘤内部似见少许分隔状轻度不均匀强化改变(1C) ,形似“丝瓜瓤”状,不见典型脑膜尾征。

3、大体为囊实性时, 实性部分呈“石榴”状,T2WI低信号、T1WI等信号影,增强扫描可见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强化。

屏幕截图 2025-05-16 220552.png

前颅窝型透明细胞型脑膜瘤。巨大囊实性肿块,囊性部分呈T1WI低信号(7A) 、T2WI 高信号(7B) ,实性部分形态似多个T1WI 等信号(7A) 、T2WI低信号圆形颗粒聚集,呈“石榴”状(7B) 。增强扫描可见中度不均匀强化,似菜花状(7C)。

4、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囊变坏死常见,而出血钙化少见

5、一些特殊表现的CCM:

①大脑凸面CCM多为实性肿块,多呈T1WI等信号 、T2WI低信号影,边界清楚,瘤周水肿因肿瘤部位不同而不同,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扫描肿块呈明显均匀强化,可见典型脑膜尾征。该部位CCM虽影像表现接近典型良性脑膜瘤,但病理诊断多可见脑组织浸润。(图4A-C)

②鞍旁型CCM肿块跨中颅窝及后颅窝生长,大体形态多为“哑铃”状。呈等/低T1WI、等/低T2WI信号影,边界清楚,肿块较大,占位效应明显,无瘤周水肿,可累及单侧或双侧鞍旁,可包绕颈内动脉,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肿瘤内部可见多处小斑块状不强化区。(图6A-C)

屏幕截图 2025-05-16 225132.png

image.png

三、鉴别诊断

CPA及鞍旁CCM的MRI特征不具有典型脑膜瘤的影像特征,术前常被误诊为表皮样囊肿或神经鞘瘤。

1、神经鞘瘤为实性时呈 T1WI等或混杂信号、T2WI高信号影;为囊性时则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肿瘤周围几乎无水肿。且CPA神经鞘瘤多为囊实性肿块,囊变常见,出血及钙化少见。可见沿神经走行方向生长的趋势,增强扫描时,实体肿瘤为均匀强化,囊性肿瘤为环状、结节状强化。

2、表皮样囊肿/胆脂瘤:CT常表现为脑脊液密度,CT值约0-15HU,MR常表现为T1WI低信号、 T2WI 高信号接近或高于脑脊液信号,肿块于高b值DWI序列上呈高信号表现,FLAIR呈高信号,因其“见缝就钻”样生长特点,故形态常不规则;增强扫描通常无强化改变,有时可见肿瘤边缘轻微强化。



参考文献

[1]赵海清,高培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MR影像特征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8,37(04):573-577.DOI:10.13437/j.cnki.jcr.2018.04.005.

[2]徐巧梅,仲建全,巫恒平.透明细胞型脑膜瘤1例[J].中国CT和MRI杂志,2023,21(02):188.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7975

校对:杨卢粉

阅读:468

文章已于2025-05-2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