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女,30岁。
主诉:头晕2月,右侧肢体麻木、情绪改变半月余。
现病史:患者2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头晕,为昏沉感,无感冒发热,无头痛,未予特殊处理,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部麻木,随后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右侧手脚麻木、伴乏力、行走不稳,且情绪改变,易激动,激动时伴右侧肢体不自主抖动,家属诉夜间睡眠中间断有傻笑行为,精神欠佳,逐渐出现吐词欠清、进食呛咳。起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差,大小便如常,体力下降,体重无变化。
病案讨论
颅脑MR平扫及增强示:桥脑、左侧小脑半球、小脑中线及小脑蚓部可见多发片状稍长T1、T2信号影,T2-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稍高信号,ADC图像上呈等高信号,病灶边界不清,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显示桥脑病灶中度环形强化,左侧小脑半球病灶可见轻度强化,余病灶未见明显强化。
患者赴武汉同济医院行后颅窝病损开颅活检术,术后病理示:符合弥漫中线胶质瘤,伴H3K27改变(WH04级),免疫组化:MGMT(部分+),EGFR(+),H3K27m(+),IDH1(部分+),BRAF(部分+),P53(部分+,突变型可能),KI-67%约10%。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是发生于脑中线结构区、以星形细胞分化为主的一类原发肿瘤,是2016 WHO CNS肿瘤分类中新增加的肿瘤类型之一,因有多种分子机制的参与,在2021 WHO CNS分类中修改为H3K27改变。好发于儿童,其次为青年,高峰年龄为5~11岁。该肿瘤预后差,易发生转移,2年生存率<10%。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为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
肿瘤好发于脑干、丘脑及脊髓,罕见部位包括小脑、第三脑室、下丘脑、松果体等中线结构。儿童常位于脑桥,成人则更常见于丘脑、脊髓。
临床症状与发病部位相关:当肿瘤位于丘脑,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对侧肢体乏力、视物重影等;位于脑干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偶见呃逆、饮水呛咳;肿瘤累及脊髓表现为双侧肢体运动、感觉障碍。
病理组织学:肿瘤细胞呈弥漫浸润性生长,组织形态较单一,瘤细胞体积较小,多呈星形细胞形态,也可见少突胶质细胞形态或大而多形细胞,部分病例可见微血管增生及坏死,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显示H3K27m强阳性表达及H3K27me3的表达缺失,约50%病例发生TP53突变,15%病例发生ATRX突变。
诊断标准:1. 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线部位;2. 呈弥漫浸润性生长;3 具有胶质瘤病理学特征;4. 伴有H3K27变异。组织学形态可见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邻近脑实质、微血管增生及坏死。
影像学表现:MRI信号多不均匀,T1WI呈低信号,T2WI及T2-FLAIR呈高信号,易出现囊变、坏死,出血并不常见,瘤周通常无水肿,伴水肿时以轻中度为主。DWI通常呈等或稍高信号,部分为高信号,ADC值轻至中度减低,表现为不同程度扩散受限。增强后强化方式不一,与肿瘤弥漫浸润性生长方式、病理组织学跨度有关,可表现为无强化、轻度点片状强化或明显花环状强化。MRS:NAA峰降低,Cho峰升高,Cr、MI峰降低,Cho/Cr比值增高。
鉴别诊断:
1.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常位于小脑半球、脑干两端、丘脑、基底节区及鞍区,影像学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可有分隔及实性成分,“双相征”具有特征性,DWI通常呈等、低信号。
2. 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大脑半球皮质下白质,较少见于中线位置,MRI表现为混杂信号塑形肿块,边界不清,占位效应明显,常伴出血囊变坏死,瘤周水肿较明显,增强不规则花环样、磨玻璃及栅栏状强化。
3. 脑干脑炎: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伴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史,发生在脑桥常见,通常呈弥漫性分布,无明显占位效应。具有自限性,激素治疗有效。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6644
校对:李文文
阅读:3257
文章已于2024-10-22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