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鼻腔内翻乳头状瘤

王宇军

发布于3天前

诊断确定
¥5.00/  50¥50.00 开通神级免费看
基本信息

患者:女,33岁。

简要病史

主诉:鼻塞流涕伴鼻出血1月余。

现病史:1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鼻塞流涕,清涕。

外院CT示:副鼻窦炎,鼻镜示:右侧中下鼻甲肿胀肥大明显。保守治疗后未明显缓解。1周前症状加重,色黄质粘稠,偶有血涕,伴有咽痛,偶有头痛,上颌部及额部疼痛不适,当地社区医院予头孢噻肟静滴后缓解。现患者仍有鼻塞流涕症状,伴有头晕不适。

既往史:无殊。


影像资料
1/10
影像表现

右侧上颌窦、筛窦及额窦窦腔内团片状异常信号影,T1WI呈等、高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DWI扫描局部轻度受限,病灶膨胀性改变,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及病灶边缘增强,与邻近结构分界尚清,相应右侧鼻甲受压。

最终诊断

手术病理诊断:右侧鼻腔内翻乳头状瘤。

image.png

病例讨论

一、概述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 NIP)是鼻腔鼻窦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占鼻腔肿瘤的0.5%-4.0%。好发于40岁以上男性(男女比3:1),50-60岁为发病高峰。虽属良性,但具有局部侵袭性、高复发率(10%-20%)和恶变倾向(6%-13%)三大特征,恶变多为鳞状细胞癌。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慢性炎症刺激及环境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单侧发病:进行性鼻塞、粘脓涕或血涕、反复鼻出血及嗅觉减退。随肿瘤进展可出现面部疼痛(提示骨或神经受累)、面部麻木(提示恶变)及眼部症状(眼球突出、复视)。鼻内镜检查见肿瘤多起源于鼻腔外侧壁近中鼻道区,呈乳头状、桑葚状或息肉样,淡红色,质硬,触之易出血。

三、病理特征

病理学核心特征为上皮组织向黏膜下基质内呈管状或指状内翻性生长,基底膜完整。按进展分为两期:活动期可见上皮高度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及成纤维细胞增殖;稳定期则表现为胶原纤维玻璃样变及钙化。

恶变预警征象包括:肿瘤切除后迅速复发、快速侵犯邻近组织、反复鼻出血及顽固性疼痛。

四、影像学表现

CT与MRI联合检查是术前评估的金标准,可明确肿瘤范围、起源及骨质改变。

检查方式

影像特征

诊断价值

CT表现

单侧鼻腔/鼻窦软组织肿块,中鼻道起源为主
密度均匀,偶见"气泡征"
邻近骨质改变:肿瘤基底部骨质硬化,周围骨质吸收或破坏(恶变时破坏显著)

评估骨质侵

犯及阻塞性

鼻窦炎

MRI表现

• T1WI等信号(与肌肉比)
• T2WI不均匀高信号
增强扫描:特征性"栅栏状""脑回状"强化
(92%病例
动态增强:良性呈速升缓降型,恶变区呈速升速降型

鉴别肿瘤与

炎症、判断起源部位、提示

恶变

影像鉴别诊断

鼻息肉:双侧多见,T2WI明显高信号,周边黏膜强化;

真菌球:T2WI低信号,内部无强化;

恶性肿瘤:浸润性生长,骨质破坏不规则。

五、治疗策略

手术彻底切除是治愈的基石,术式选择需综合肿瘤范围及恶性风险。

治疗方式

适应证

优缺点

鼻内镜手术

局限性病变(T1-T2期)

创伤小、面部无瘢痕;

需彻底切除肿瘤根蒂部及病变骨质

开放式手术
(鼻侧切开/面中部掀翻)

广泛性病变或复发肿瘤

暴露充分;遗留

面部瘢痕

辅助放疗

多次复发、恶变或无法手术者

控制进展;

非首选

术后管理关键点定期随访(尤其术后2年内,复发高峰);鼻内镜复查联合影像学检查;可疑复发时尽早病理活检。

 

文献病例

image.png

image.png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6560

校对:李文文

阅读:735

文章已于2025-08-1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