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附件区囊性病变之一------输卵管系膜囊肿

刘娜

发布于2024-08-20 22:19

免费
简要病史

患者:女,27岁。

现病史:因“腹部突发性疼痛5小时入院,感恶心,末呕吐”,门诊以急性阑尾炎收入院。

既往史:胆囊结石伴胆囊炎2年余,一直未系统治疗,既往1年前行剖宫产手术。


影像资料
1/10
病例讨论

病例讨论

影像表现: 右侧附件区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最大截面大小约56×54mm,厚薄较均匀, 病变T1呈低信号,T2及压脂相均匀高信号,DWI未见明显扩散受限;病变右上缘可见旋涡样异常信号影与右侧卵巢相连。盆腔内可见条片状液体信号影。子宫形态大小正常,左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

影像诊断:考虑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请结合临床; 盆腔少量积液。

病理结果:右侧输卵管系膜囊肿

cf89d84a530dc93968a1dc7de9f4392.png

       输卵管系膜囊肿是中肾管胚胎残余组织来源的囊性病变,通常是一种良性疾病,多数情况下它是无症状的。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输卵管系膜囊肿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和并发症。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腹部隐痛或周期性腹痛,可能伴有异常阴道出血或月经紊乱等症状。正常情况下, 女性胎儿期第6-8周时, 中肾管会退化 , 若不退化或退化不良,则在之后的发育过程中,阔韧带与输卵管间的盲端可能产生积液,当积液逐渐增多时,把盲端扩大形成输卵管系膜囊肿,因其位置接近卵巢或输卵管且又在阔韧带内,根据发病部位而命名的,主要包括卵巢冠囊肿、卵巢旁囊肿、阔韧带囊肿或输卵管侧囊肿,囊肿管壁上只有一层上皮细胞。输卵管系膜囊肿的病因多种多样,可能与感染、输卵管先天异常、手术创伤或激素失调等因素有关。

      输卵管系膜囊肿大多直径在5-10cm间,边界清晰,囊壁菲薄、光滑,内容物为清亮液体,增大时可将子宫向上或向一侧推移。其特点多为一侧性、单发性、生长速度慢。少数可见巨大输卵管系膜囊肿的报道。

      输卵管系膜囊肿与卵巢囊肿有相似的临床表现,绝大多数患者早期肿瘤较小时无任何症状,多因查体或在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当肿瘤増大至一定程度时可致压迫症状,易误诊为盆腔包裹性积液、输卵管积水、卵巢本身囊肿等,或因急性并发症蒂扭转时出现突发患侧下腹部疼痛,程度不等。有研究报道:直径在6-12cm的输卵管系膜囊肿较易发生扭转,扭转的形成可能因增大的囊肿受重力影响,与子宫之间易形成蒂, 从而加大了囊肿的活动范围。

影像表现:

CT表现:子宫两侧或上后方圆形或类圆形囊性肿物,少数似腊肠样或蛇形囊性影;常以单发薄壁、囊肿为主,边缘光滑,多囊病变少见,增强扫描囊壁局部增厚或多囊病变细线样分隔强化;囊内密度均匀如水样,无强化,当发生感染或出血时,密度可增加。囊肿较大时可压迫腔内脏器及组织移位,囊肿越大,越易发生蒂扭转,且以血管蒂为轴心进行旋转,最直接征象是漩涡征。

0d65f87a2bdd4cc870eac7d728fbfacc.png

e39c45d3c465254172faf53381516e38.png

MRI表现:囊肿位于卵巢旁或紧邻卵巢,但卵巢正常或受压改变。多数单侧,少数双侧,呈单房囊性病变,壁薄且均匀,良性者无壁结节和分隔,囊内呈均匀水样信号,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无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囊壁细线状强化。

1724167021457.png

鉴别诊断:

1.卵巢囊肿:输卵管系膜囊肿与卵巢囊肿影像学上鉴别困难,多需手术病理明确诊断。当囊肿较小,囊内张力较低时,可见正常的卵巢结构,高度提示为卵巢囊肿。如见抱球征,可增加诊断输卵管系膜囊肿的信心。

2.卵巢囊腺瘤:当囊肿较大且合并蒂扭转或囊腔内出血时,易误诊为囊腺瘤,卵巢囊腺瘤主要包括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2类。浆液性囊腺瘤表现为单房、薄壁囊性肿物,体积较大,囊壁光滑,壁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壁可见钙化(图1);黏液性囊腺瘤表现为巨大、多房、薄壁囊肿,典型表现为大囊内见子囊,此时诊断较容易(图2)。

图1:

1724166390058.png

图2:

1724166454407.png

3.急性阑尾炎:当囊肿较大时合并蒂扭转时需要与阑尾炎鉴别。


并发症:

•蒂扭转:一旦发生会出现剧烈腹痛,输卵管缺血坏死,需急诊手术。

•破裂:巨大的输卵管系膜囊肿在腹部受到重击、分娩、同房后易引起破裂。

•不孕:巨大囊肿压迫卵巢和输卵管,影响排卵和受精卵的输送,可导致不孕。

•感染:多为周围脏器感染直接蔓延,或者继发于扭转或者破裂。

7f0bfccd17c2d141ca467084c077a513.png

治疗:目前临床上对输卵管系膜囊肿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因该囊肿发生后,一般不会自行消退,所以临床处理主要是手术切除。


讨论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公众号及文献,特此感谢!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6320

校对:杨卢粉

阅读:1889

文章已于2024-08-25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