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甲状舌管囊肿

司东雷

发布于2024-08-11 00:31

诊断确定
免费
简要病史

男,40岁

主诉:咽部异物感1周入院

现病史:患者缘于1.5年前偶测空腹血糖9mmol/L,当时无明显口干、多饮、多尿、体重下降,无易饥、多食,无脸变圆、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无面容改变、肢端肥大,无阵发性血压升高,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2型糖尿病”,给予口服“达格列净10mg 1/日”至今,平时未严格控制饮食,未规律监测血糖;病程中有双小腿麻木,无肢体发凉、疼痛,无皮肤瘙痒及视物模糊,无多汗、少汗,无尿失禁、尿潴留,无腹泻、便秘,无腹泻与便秘交替:1周前因咽部异物感查喉镜示:舌根肿物,测空腹血糖10mmol/L,今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门诊以“2型糖尿病”收入院。

患者自此次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好,体重无变化,无发热、咳嗽、咳痰,无咯血及盗汗,无胸闷及胸痛,无恶心及呕吐,无腹痛及腹泻,无头痛及头晕,无尿频、尿急、尿痛,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年,最高可达180/100mmHg,目前口服“厄贝沙坦 75mg 1/日”,未规律监测血压;无冠心病病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系统回顾无特殊。

个人史:生于原籍,久居本地,未到过疫区及牧区。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无工业粉尘、毒粉、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吸烟、酗酒喝好,无药物、麻醉毒品等不良嗜好,无性病史。

婚姻史:22岁结婚,育有2子1女,爱人及子女均体健。


影像资料
1/10
病例讨论

病案讨论:

CT平扫表现:杓会厌皱壁两侧对称,表面光滑,会厌部舌骨上方近中线区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大小约38mmX31mm,左侧梨状窝变浅,声带及室带光滑,所包括椎体及附件骨质无破坏,颈前软组织无增厚。

CT增强表现(经肘静脉团注造影剂后扫描):会厌部舌骨上方近中线区囊性低密度影,边界清,大小约33mmx42mm,增强扫描未见异常强化影。病变周围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

诊断结论:舌骨上方囊性病变,考虑甲状舌管囊肿

手术经过:开始时间:16:12,患者取仰卧位,患者舌部肿物,根据CT测量,肿物约3*4厘米大小,经口插管困难,在支气管镜指引下,经右侧鼻腔行气管插管,全麻满意后,常规消毒,铺单,沿中线从口腔内置入支撑喉镜,暴露舌根部肿物,支撑喉镜下喉钳钳取肿物,暴露囊肿基底部,等离子刀沿着囊肿基底部开始切除,肿物内见大量透明囊液,剥离肿物至舌骨表面,祛除部分会厌舌面黏膜,注意保护周围重要组织,最后将舌部肿物连同囊壁一起完整祛除,等离子电凝止血,在内镜下检查创面无肿物残留,创面无渗血,撤出支撑喉镜,左侧鼻腔下胃管,有胃液引出,固定胃管,17:55结束手术。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50毫升,术中无副损伤,切除的组织送病理。

病理报告:(舌根肿物)送检组织被覆鳞状上皮,局灶间质可见囊肿形成,囊肿被覆扁平及柱状上皮,局灶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请结合临床。


     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duct cyst)又称颈中线囊肿,是一种位于颈中线上的异常肿块,是在胚胎发育过程,因舌盲孔与甲状腺峡部之间的甲状舌管退化不全导致的。囊肿内常有上皮分泌物聚积,囊肿可通过舌盲孔与口腔相通,而继发感染囊肿可破溃形成甲状舌管瘘。甲状舌管囊肿以男性居多,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约50%的病例发生于20岁之前,绝大多数病人可见颈前肿物,可发生于颈正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但以舌骨上、下部位为最常见,有时可偏向一侧。囊肿生长缓慢呈圆形可伴有颈部胀痛吞咽不适、咽部异物感等局部症状。若囊肿位于舌盲孔附近时,可使舌根部抬高,发生吞咽、语言和呼吸功能障碍。合并感染者可表现为痛性包块或脓肿,若已形成瘘者,可见窦道,窦道中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流出。感染明显者可伴有发热、疲乏等全身症状。最常见的颈部先天性肿物,占原发颈部肿物的40%,占先天性颈部疼痛原因的70%;患者临床表现各异,对于较大且还在生长的囊肿,为减少症状及避免并发症,应尽快手术切除。

CT影像表现

1、好发部位绝大多数病变位于颈中线,少部分可偏向一侧。典型的发病部位:病变位于舌盲孔与甲状腺之间,多分布在舌骨上下,与舌骨关系密切。舌骨上区的甲状舌管囊肿绝大多数位于中线部位,且位于舌骨附近;少数甲状舌管囊肿可位于舌骨上区的外侧,与第二鳃裂囊肿类似,但甲状舌管囊肿多有内突尾巴样改变指向舌骨,可与鳃裂囊肿鉴别;


a71ef82f27f9a13476d1db4eaced8111_006Wp4qdgy1gsbuafemq7j308804mmyz.jpg


2、典型的CT征象:平扫扫描显示圆形或类圆形液性密度,囊腔内密度均匀,囊内液体CT值约10~20Hu,CT值高反映蛋白质含量和伴有感染,囊肿常不分叶,偶见分隔;矢状位可较理想地显示囊肿与舌根的关系,有时可显示囊肿上缘--管形结构指向舌根,为较有诊断意义的征象;囊壁多光滑完整,合并感染时可见囊壁毛糙,形成瘘时则形态多不规则


1.jpg



3、增强扫描:病变多无强化,合并感染时囊壁可有明显强化;伴壁结节时表现为自囊壁向腔内的小丘状突起,基底多较宽,增强时可有强化。

4、间接征象:邻近的组织结构可受压移位变形;

5、恶变:当囊内出现软组织肿块时,应考虑甲状舌管囊肿癌变。

鉴别诊断:

1.淋巴管囊肿:囊状淋巴管瘤最常见,单房或多房囊性病变或者多囊表现为特点,内部可见液-液平面与出血。90%的囊性淋巴管瘤在2岁左右被发现,成人少见;大多数患者临床上无症状。多位于颈后三角,表现为颈部柔软、无痛、可压缩的肿块,常于体检时无意发现。尺寸变化很大,任何较大的肿块都可导致吞咽困难或外部压迫引起的呼吸困难等。CT表现:单囊型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多囊型为不规则形低密度灶,内部线样分隔,增强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囊内不强化,多沿疏松组织间隙呈“爬行性生长”,有“见缝就钻”的特点;合并感染则囊内密度增高。

2.鳃裂囊肿:鳃裂囊肿生长缓慢,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20~50岁,以30岁左右多见;病灶位于下颌角后或后下方,单房囊肿,边界清。CT表现:沿胸锁乳突肌上、下走行的囊状水样低密度影,可呈类圆形或卵圆形(多层面观察病灶可为长梭性囊状结构,中部较宽,可能与颈前三角、咽旁间隙稍宽的结构有关),其内密度较均匀,囊壁规整,边界清楚,增强可见囊壁强化,囊内一般不强化,当囊肿边界模糊,囊壁不均匀增厚,囊内密度增高,提示感染可能。

3.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常表现为颏下肿物,且也多位于颈部中线,但其多与皮肤粘连,与甲状软骨关系不密切,临床表现不随吞咽和伸舌活动。穿刺可抽出皮脂样物。前者 CT值多为水样密度,也可为负值。后者囊内含有脂肪、毛发、毛囊等皮肤结构,CT值常为负值。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6240

校对:陆喜红

阅读:1512

文章已于2024-08-17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