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鼻息肉合并内翻性乳头状瘤

李文文

发布于2024-06-29 03:03

免费
简要病史

患者:男,53岁。

主诉:双侧鼻塞、流脓涕反复发作3个月。

现病史: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侧鼻塞、流脓涕,呈交替性,间歇性发作,伴头痛、头昏,偶尔有打喷嚏、流清涕,无面部胀痛,无嗅觉减退等症状,既往药物治疗,上述症状无明显缓解。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感冒后容易加重,近感上述症状加重,遂来我院就诊,门诊行相关检查后,以“慢性多鼻窦炎,鼻甲肥大”收入院。发病来,患者精神、食欲、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力、体重无明显改变。

鼻镜:双侧中、下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双侧中鼻道见息肉样新生物,双侧中鼻道、双侧上鼻道见粘、脓性分泌物。


影像资料
1/10
病例讨论

病案讨论

鼻窦CT平扫:右侧鼻窦、鼻腔内充填软组织密度影,右侧上颌窦壁局部骨质增生硬化。左侧上颌窦少许软组织密度影。鼻中隔偏曲。上颌骨左侧骨质膨胀性改变,骨质密度不均匀。影像学诊断:右侧鼻窦、鼻腔软组织密度影,考虑鼻窦炎、息肉可能。左上颌窦炎。左侧上颌骨所见考虑骨纤维结构不良,请结合临床。

鼻窦MR平扫及增强:右侧鼻腔、上颌窦及右侧筛窦区域见片状等T1、稍长T2信号影,其内信号不均,可见栅栏样稍短T1、T2信号,部分病灶于DWI呈等、稍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左侧上颌骨局部见等T1、稍长T2混杂信号影,DW呈稍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影像学诊断:右侧鼻腔、上颌窦及右侧筛窦内占位,考虑为鼻窦炎、鼻息肉合并内翻乳头状瘤可能。左侧上颌骨局部异常信号灶,考虑骨纤维结构不良。

术中所见:鼻内镜下见右侧总鼻道见息肉样新生物,呈分叶状。行右侧鼻腔、鼻窦手术,切除钩突及部分肥大的中鼻甲,切除中鼻道的息肉样组织,开放筛泡、前组筛房,额隐窝,打开中鼻甲基板,开放后组筛房,电动吸切器切除筛窦内的息肉组织。切除息肉样变的上鼻甲,探查并开放蝶窦开口,切除蝶窦内的脓性分泌物,开放上颌窦自然开孔,见窦腔内有炎性增生组织,取出部分炎性增生组织送病理后,用电动吸切器再次对窦腔内病损行充分处理。向上探查上颌窦腔,见窦口黏膜水肿,窦腔内见脓性分泌物,予以清理。

病理诊断:(右侧上颌窦、额窦)鼻息肉,(右侧筛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图片1.png


      该病例最终诊断:右侧鼻腔、鼻窦炎性息肉并内翻乳头状瘤”。本例病变发生于右侧鼻腔、上颌窦及筛窦,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上颌窦窦壁骨质增生。通过CT表现,可以推断病变为炎性改变,炎性息肉可能性大,但是病变密度不均匀,息肉内是否还掩藏着其他病变呢?这时需要行MR进一步检查。本例病变MR检查显示平扫信号混杂,尤其是右侧筛窦病灶于T2WI呈等、稍低信号,貌似呈栅栏状改变,增强扫描病变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未见明显恶性征象。通过上述表现诊断炎性息肉并内翻乳头状瘤可能。

      内翻乳头状瘤多发生于40-70岁的男性,起源于鼻腔外侧壁中鼻甲附近,并向鼻窦内延伸,主要延伸至上颌窦和筛窦。内翻乳头状瘤很少起自鼻中隔壁,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发病罕见。内翻乳头状瘤大体病理上呈红、灰色的不透明息肉状肿块,表面皱褶,显微镜下显示肿瘤上皮内翻向下方基质内生长,而病变周围粘膜上皮常表现为鳞状上皮化生。位于鼻腔外侧壁中鼻甲区域、上颌窦或筛窦内单发性肿块,应该考虑到内翻乳头状瘤,分叶状外观也是该病的一个特点。CT检查在中鼻甲肿块起源处常可见骨质增生,MR增强扫描的特征性表现则为“卷曲脑回状强化”

      鉴别诊断:1. 鼻窦真菌感染:常发生于上颌窦,病变内多有点、条状钙化,易造成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真菌菌丝中存在沉淀的钙盐、浓聚的铁和镁等重金属,病变在MR T2WI上呈明显低信号,增强后内部无强化,但周边黏膜多有明显强化。2. 出血坏死性鼻息肉:上颌窦多见,CT上表现上颌窦内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块,邻近骨质呈受压吸收改变,局部骨质不连续,病变边缘及内部可见高密度影。MR上信号混杂,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高信号病变周边见低信号环绕以及内部低信号分隔,增强呈结节状强化或斑片状强化。常合并鼻息肉。3. 鼻窦上皮性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多见,好发于上颌窦,占鼻窦恶性肿瘤的4/5,老年人多见。CT表现上颌窦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等密度,密度不均匀,多伴有出血、坏死、囊变,钙化少见,窦壁骨质弥漫性、虫蚀样破坏为其诊断的重要征象。MRI上T1WI等信号,T2WI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后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肿块向周围侵犯,直接侵犯眼眶、翼腭窝、颞下窝等结构,可见颈部淋巴结转移。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5918

校对:李文文

阅读:1037

文章已于2024-06-29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