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患者,39岁,双眼上眼睑肿物3个月。
病例讨论
CT影像表现:双侧泪腺增大,右侧为著,右侧眼环外侧缘向内推挤,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 化,右侧软组织CT值约37HU,动脉期51HU,静脉期79HU;左侧软组织CT值约36HU, 动脉期53HU,静脉期67HU;眼球形态正常,双侧球内密度均匀,未见异常密度影, 晶状体在位。双侧眼外肌密度均匀,未见肿胀、中断。双侧视神经未见明显异常。 球后脂肪间隙清晰。
影像诊断:双侧泪腺增大,考虑泪腺脱垂,右侧为著,请结合临床。
正常泪腺位于眼眶的泪腺窝内,至中老年由于韧带松弛可下移,但泪腺体积无增大,不能触及,外观不受影响。泪腺脱垂发病率并不太很低,多见于青年女性,首发症状为上眼睑轻度肿胀,东北话讲叫“肿眼泡”,后逐渐加重,并眼睑皮肤充血肿胀,表面粉红色,变薄发亮,部分患者遮挡部分角膜影响视线,后期形成皮肤性或脂肪性眼睑下垂,因影响外貌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泪腺脱垂的临床表现包括:
1、上睑反复红肿,皮肤变簿,松弛而多皱纹;
2、上睑外侧饱满,表现为“肿泡眼”;
3、轻度睑下垂,常遮盖颞上部分的角膜;
4、上睑皮下可摸到一个质韧、杏仁大小、分叶明显而能自由移动的包块,推挤可使其重新回到泪腺窝内,臃肿的上睑外侧因之好转,但之后又会再次掉出来;
5、不会痛,但情绪激动时刺激性的眼泪会减少。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影响到生活,可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影像检查:进行眼部CT检查应以RB线(以外耳道听呲线为交点,向下旋转10o,RB线更贴近视神经走向)为基线进行扫描。
横断位是诊断泪腺脱垂的主要方法,表现为泪腺窝空虚,可见泪腺全部或部分脱垂出眶缘,其密度均匀,边界清晰,但形态变化较为明显,泪腺刚脱垂出眶缘的部分横径增大,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向前、外侧凸出,有“挣脱感” ,随后则沿眼球弧度向下走形,可达到或超过晶状体,前凸部分可致局部眼睑隆起、肿胀。

冠状位MPR可显示脱垂部分的大小、形态变化及脱垂部分下缘到达眼球的相对位置等方面,为临床提供更为直观的图像。

平行于眶外壁的MPR对于显示脱垂的泪腺超出眶缘的程度和致眼睑隆起、肿胀的程度显示更精确、清晰。

CT鉴别诊断:
(1)急性泪腺炎:常单眼起病,上睑外上方局部肿胀、触痛,易与泪腺脱垂鉴别,慢性泪腺炎多为双侧性,上睑外上方分叶状无痛性包块、质软,影像学检查可增加诊断依据。CT显示眶外上方、眶骨和巩膜间有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局部眼球壁增厚,无眶骨损害。
(2)眶脂肪脱垂:CT示眼球颞上象限结膜下与眶内脂肪相连续的与脂肪密度一致的低密度肿块。眼睑皮肤松弛症青年人常见,多在青春期眼睑部反复性肿胀、皮肤变薄松弛,表面呈微红色,可见微小静脉扩张,皮肤可下垂,眶内脂肪可疝入,泪腺亦可下垂,外观臃肿。
(3)眼眶皮样瘤:分为浅眶皮样瘤、深眶皮样瘤。浅眶皮样瘤通常发生在毗邻额颧缝的额外侧区,其囊变区位于泪液排泄系统的前方,内眦角处少见。眼眶皮样囊肿CT表现为囊内不均质,有负CT值区,病变处骨壁变薄,可能伴有骨质增生。
(4)泪腺炎性假瘤:CT显示泪腺中度肿大,仍呈杏仁状,边界欠清,常有周围眶组织受炎症累及表现,但无骨破坏。
(5)泪腺混合瘤:CT水平扫描见眶外上方类圆形高密度影,多位于眶前1/2,边界清楚,眼球向内下方移位,泪腺凹受压,骨壁变薄。冠状扫描见肿瘤位于眶外上方,肿瘤内侧可达眶中线以内,外侧可达外眦水平。眼球向前下移位,泪腺区骨壁向上隆起变薄。
(6)良性多形性腺瘤:病史较长,伴无痛性眼球突出,影像学表现为泪腺窝圆形或卵圆形肿块,无骨破坏;恶性泪腺瘤肿瘤较大,可有S型上睑下垂、眼球异位或突出,影像学显示骨质破坏较早,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可有局部钙化灶,并可侵及副泪腺等眶周结构。
临床治疗:泪腺复位术是当前公认对治疗泪腺脱垂有效的治疗方法。泪腺脱垂手术方法关键在于彻底松解泪腺,回纳到泪腺窝,固定到骨膜。
讨论内容参考网络公众号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5857
校对:陆喜红
阅读:1396
文章已于2024-06-23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