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男,13岁,右膝胫骨结节处外伤后肿胀疼痛2月。
病案讨论
影像所见: 右侧膝关节对位关系尚可。右侧胫骨结节增大,可见片状压脂高信号影,邻近髌下脂肪垫可见片状压脂高信号影。胫骨骨骺偏前外侧可见片状压脂高信号影。右膝关节腔及髌上囊内可见液性长T1长T2信号影。右侧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前后角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右膝前后交叉韧带及内外侧副韧带未见明显异常。影像诊断:1.右侧胫骨结节异常改变,考虑右侧胫骨结节骨软骨炎。2.右侧胫骨骨骺前外侧骨髓水肿。3.右膝关节积液。
胫骨结节骨软骨炎Osgood-Schlatter disease(OSD)又称胫骨结节骨骺炎,由Osgood(1903)首先描述本病,认为系外伤而产生的胫骨结节的部分撕脱,而后又有Schlatter报道,认为是胫骨结节的牵拉性骨凸炎,故又称为Osgood—Schlatter病。本病是一种青少年常见的骨骺疾病,多见于参加剧烈运动、大量活动的青少年,因此性别上男性多见。本病预后良好。
病因
目前一致的观点是局部骨骺血供障碍,导致骨骺部分坏死同时伴有新生骨形成过程。由于本病多见于运动量较多的青少年,在剧烈运动或过量的体内活动后,特别是反复过量的膝关节运动,导致股四头肌附着点即胫骨结节处经常受到较强烈的张力,如此反复,使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骨骺血供受到影响,股四头肌附着点腱炎症,同时又伴有新生骨形成,从而导致本病的产生。
病理
主要是胫骨结节局部无菌性的炎症和骨坏死、新骨形成交合过程。正常的股四头肌末端腱纤维越过髌骨而延续为髌腱,止于胫骨结节部,其附着处的连接方式为骨组织钙化软骨层一纤维软骨带一腱纤维连接。
正常的胫骨结节部骨骺为舌状骨骺,属牵拉骨骺,一般在ll岁左右,出现胫骨骨凸的骨化中心,至16岁时,胫骨近端骨骺与胫骨骨凸骨化中心联合成为胫骨结节。由于剧烈运动或膝关节的过量长期运动,导致股四头肌附着点即胫骨结节处骨骺血供受到影响,表现为局部骨骺血供障碍,影响骨骺正常生长,同时附着点继续接受外来的牵拉刺激,引起部分撕脱。但由于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和成骨细胞的活动,髌韧带及其附近的软组织又出现新的成骨现象,导致异位骨化的产生。表现为局部既有骨骺坏死,又有新骨的形成,使局部骨质增生,胫骨结节增大,向前突出畸形。同时部分骨骺由于持续的牵拉导致骨骺移位,进一步产生畸形。
临床表现
好发于11~15岁的男孩,肥胖男孩多见。多在参加剧烈运动或长期的过量膝关节运动后产生局部不适。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两个方面:
1、疼痛:主要在胫骨结节处疼痛,有时候可表现为屈膝痛,出现疼痛性步态。伴轻度肿胀、明显的压痛,轻者在参加剧烈运动时出现,休息后或者局部止动后马上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加重。
2、肿胀:主要是胫骨结节处肿胀,一些轻的病例,局部肿胀可不明显,但典型胫骨结节软骨炎患者,由于局部出现坏死、新骨形成、异位骨化等交替过程,同时软组织由于无菌性炎症也出现水肿样改变,胫骨结节处隆起较明显。膝关节局部无肿胀、无压痛,牵拉股四头肌可局部疼痛。
影像学表现
X线、CT表现类似
早期: 胫骨结节前上方髌韧带附着处软组织肿胀、肥厚,髌韧带增厚以及髌下脂肪垫下角消失;
中期: 胫骨结节骨骺密度增高,不规则,边缘模糊,呈现点状或游离骨片状,或向前方移位,形成骨赘,甚至完全碎裂,与骨干分离;
晚期: 游离骨片更显著,胫骨结节呈不规则的碎块增生融合。
MRI:分为五期
正常: 尽管患者已有症状,但是MRI显示正常。
早期: 胫骨结节及髌韧带的水肿、髌下囊渗出,无骨质形态改变。
进展期: 二次骨化中心部分软骨撕脱。
终末期: 可见游离骨片。
愈合期: 胫骨结节骨性愈合,无游离骨片。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有剧烈运动或过量运动的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局部胫骨结节压痛、股四头肌牵拉痛、膝关节无阳性体征,配合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胫骨结节撕脱骨折:本病好发于12~17岁男性青少年。有明确的急性创伤史,伤后肿痛明显,不敢伸膝及站立。查体可以发现胫骨结节区肿胀明显,甚至达膝关节,胫骨结节压痛明显,可触及骨折块,伸膝疼痛无力,直抬腿试验阳性。X线检查可以发现胫骨结节撕脱骨折,可经过胫骨近端骺板,达或不达关节面,髌骨上移。可同时合并其它肌腱、韧带和半月板损伤。
2.髌骨下极骨软骨炎(Sinding-Larsen-Johansson病):好发于10~14岁的爱好剧烈运动的青少年,认为与外伤有关,由于髌软骨与髌韧带连接处持续牵拉引起。男多于女,常发于一侧,以右侧多见。多累及髌骨下极,常与胫骨结节骨软骨炎同时存在。病变部位在髌韧带近端止点处,即髌骨下极附着处,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和压痛,影像学表现为髌骨下极分离的碎片,软组织肿胀,偶尔会有该处的髌韧带骨化。
3.剥脱性骨软骨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的局限性关节软骨及其软骨下病变,并逐渐与其宿主骨分离、脱落》多发生于青壮年 MR可对其分型:
Ⅰ级:关节软骨软化,软骨下骨水肿,但关节面尚完整。
Ⅱ级:骨软骨部分分离,部分与周围骨相连。
Ⅲ级:骨软骨分离,但还位于缺损内。
Ⅳ级:骨软骨分离脱落合并游离体形成。
治疗:
保守治疗: 大部分患者仅需保守治疗或不需治疗对早期疼痛较轻者,只需停止剧烈运动,症状即可消失
配合局部热敷、理疗有助于血运状况的改善,以减轻肿胀、疼痛。对疼痛剧烈者,可局部注射葡萄糖或利多卡因,也可用石膏托或石膏管型固定制动3~6周,症状通常可以消失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骨骺闭合后症状持续,并造成功能障碍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小结:
OSD好发于11-15岁爱好剧烈运动的青少年,膝前部疼痛为主要症状,休息后减轻,运动后或压迫局部疼痛加剧。X线表现为胫骨结节骨骺不规则增大,密度不均,有点片状或边缘光滑的游离骨块。MRI可用于OSD的分期,进展期表现为”开贝样改变”,相对平片更易发现早期病变。大部分患者仅需保守治疗或不需治疗,保守治疗无效,骨骺闭合后症状持续,并造成功能障碍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5784
校对:杨卢粉
阅读:1298
文章已于2024-06-20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