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叶状宫颈管腺体增生

王宇军

发布于2024-06-06 15:01

免费
简要病史

女性,27岁,发现宫颈病变10月余。

现病史:10月余前体检发现宫颈后壁囊实性包块,未予重视,3月余前出现经前1周阴道异常流血,无腹痛等不适,遂前往我院就诊,B超提示子宫多发小肌瘤,宫腔内多发高回声结节,考虑内膜息肉,宫颈后壁囊实性占位,性质待定。患者平素月经正常,量色质同既往月经,无痛经。现患者无阴道出血、无腹痛腹胀、无恶寒发热等不适。

专科检查:外阴(-),阴道通畅,少量褐色分泌物,宫颈后唇可见一大小约4.5*4cm肌瘤样赘生物,呈囊实性,宫颈暴露欠佳。

既往史:无。


影像资料
1/10
病例讨论

病案讨论

宫腔镜息肉手术记录

放置窥阴器,暴露宫颈,宫颈后唇可见一大小约4.5*4.0cm肌瘤样赘生物,表面呈囊性,血管丰富,宫颈暴露欠佳。予电刀切除宫颈赘生物,表面电凝止血,9点处予1号可吸收线缝合后血止。后宫颈前后唇可见,宫颈光滑,探宫腔深8.5cm,宫体前位。扩宫腔至11号,0.9%NS持续膨宫,放入电视宫腔镜,见:颈管圆柱型,宫颈外口可见赘生物根蒂部。宫腔倒梨形,子宫中下段可见多个息肉样赘生物,较大的大小约0.8*0.5cm,子宫内膜不均匀增生,双侧输卵管开口可见,宫底双宫角形态正常。

病理诊断:

“宫颈赘生物”病变组织示粘液腺体增多,粘液腺上皮胞浆丰富、淡染,腺腔扩张呈囊细胞无明显异型,考虑叶状宫颈管腺体增生。请临床检查P-J综合征的相关病变。

“宫腔”子宫内膜呈增生反应伴息肉形成。

本例特点:

1.青年女性,病程短期

2.子宫颈囊实性肿块

3.病灶内可见分隔

4.病灶弥散不受限


叶状宫颈管腺体增生(lobular endocervical glandular hyperplasia,LEGH)

是一种不常见的良性腺体增生;常见于生育年龄妇女,常有服用避孕药物史;与Peutz-Jeghers综合征(黑斑息肉综合征)、STK11基因种系突变有关

常偶然发现,或肉眼见界清的多囊性肿物并伴水样阴道排液;常位于较高位置(即靠近宫颈峡部),位于宫颈管内的1/2层

病理形态常为病变中间有一个大的扩张的腺体,周围围绕叶状分布的小到中等大小的腺体。

组织学上,LEGH为分叶状结构的高柱状黏液腺体,胞质丰富、淡染,类似胃的幽门腺,无细胞异型,未见核分裂像,这种情况属于胃型宫颈管腺体病变谱系中的良性表现

影像上LEGH表现为弥漫囊性或微囊周围环绕中至大囊肿,实性成分及浸润不明显;也可表现为包含小囊肿或实性部分,常被宫颈实质中的大囊肿包围;肿瘤边缘通常清晰,无间质侵犯迹象

image.png

image.png

LEGH包含小囊肿、实性部分,具有中间实性成分模式的囊肿,边缘通常清晰,无间质侵犯迹象


鉴别诊断

1.子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adenocarcinoma,MDA)

MDA是一种稍微偏离正常宫颈腺体的极高分化腺癌,其发病率约占宫颈腺癌的1%~3%;其组织学形态温和,貌似良性,极易误诊

肿瘤分泌大量黏液性白带是MDA的主要症状,也可出现不规则或接触性阴道出血

有时与 Peutz-Jeghers 综合征、卵巢黏液性、浆液性肿瘤或环形小管性索瘤体同时存在;比其他类型宫颈腺癌更易伴发卵巢肿瘤,先于卵巢肿瘤或同时发生

增强CT /MRI可表现为子宫颈增大,多囊蜂窝样改变,增强后可见不均匀强化,肿瘤内可见分隔及不规则实性成分,增强后明显强化,边界尚清楚或向宫颈基质内浸润生长边界不清

分叶状宫颈腺体增生与MDA表现相似,但缺乏核异型和间质侵袭

非典型LEGH可能代表着MDA的非侵袭性状态

image.png

女性,35岁,阴道分泌物增多1年

宫颈不规则肿物,内见多发成簇囊状影及实性区

病变内囊壁、分隔及不规则实性成分在T2WI上呈中等信号、DWI上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

有实体成分伴随囊性结构,同时伴有胃黏液蛋白和细胞异型性时,这种情况提示可能是MDA或腺癌,这可能需要进行穿刺或活检。

2.宫颈纳氏囊肿

是慢性宫颈炎症常见的一种表现,由于宫颈腺体的腺管口阻塞,腺体的分泌物难以排出,从而潴留在腺体内,形成囊肿

影像表现为单发或数个囊肿成串分布,一般直径<2cm,边界清晰光滑,无实性成分,增强扫描无强化

image.png

3.宫颈管型腺肌瘤

非常罕见,是由宫颈平滑肌和宫颈管粘膜上皮共同构成的良性肿瘤,常发生于年轻女性

病理上无硬化性间质反应和局灶异型性

MRI上表现为宫颈部多发囊性信号,囊壁光整,病变边界清楚

image.png

女性,26岁,宫颈管型腺肌瘤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5681

校对:王宇军

阅读:1285

文章已于2024-06-12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