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胫骨结节骨软骨炎

李文文

发布于2024-05-05 01:20

免费
简要病史

女,12岁,主诉:双膝胫前软组织肿胀、疼痛半年。

影像资料
1/10
病例讨论

病案讨论

双侧膝关节MR平扫示:双侧胫骨结节及邻近骨质内可见片状稍长T1、长T2信号影,双侧髌韧带胫骨结节附着部稍增粗并T2WI信号增高。

影像学诊断:双膝胫骨结节及髌韧带附着部上述改变,符合胫骨结节骨软骨炎表现。



      胫骨结节骨软骨炎又称胫骨结节骨骺炎、Osgood-Schlatter病(OSD),1903年由Osgood首先描述本病,认为系外伤而产生的胫骨结节的部分撕脱;随后国外学者Schlatter认为是胫骨结节的牵拉性骨凸炎,故又称为Osgood-Schlatter病。本病是青少年常见的骨骺疾病,多见于运动量较大或从事剧烈运动青少年,性别上以男性较多见。

      该病的病理机制主要为胫骨结节局部无菌性的炎症和骨坏死、新骨形成交合过程。目前一致的观点是局部骨骺血供障碍,导致骨骺部分坏死同时伴有新生骨形成过程。青少年由于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运动量较大,若髌韧带附着处张力增高,很容易引发胫骨结节骨软骨炎。也有研究者认为,髌腱软组织损伤是导致胫骨结节骨软骨炎主要原因,髌腱软组织出现腱鞘炎和异位骨化、髌韧带的牵拉使得胫骨结节处的成骨细胞更加活跃,从而导致胫骨结节增大和突起。由于发病基础不在骨骺而是韧带,骨成年人也可发病。本病预后良好。

      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膝前方的局限性肿胀和疼痛,尤其在从事上下阶梯、跳、跑运动时疼痛明显,此外在下跪时局部因受髌韧带紧张牵拉,疼痛则更为剧烈,休息后疼痛可缓解或消失。

      影像学表现:

      X线早期表现为胫骨结节前方软组织肿胀,髌韧带增粗肥厚,继之形成髌腱的钙化或骨化。胫骨结节呈舌状隆突,密度增高、碎裂,且与骨干轻度分离,形成大小、形态不一的骨碎块。分离部位的骨骺边缘可见小的裂隙状缺损。骨骺修复后胫骨结节可恢复正常或略有增高隆起,但常可留下分离的碎骨块,至成年时为胫骨结节上方的游离体,长期游离于髌韧带内。

      CT表现与X线类似,可显示髌韧带的肿胀增厚、胫骨结节骨质增生及骨化等表现,对胫骨结节有无撕脱骨折及小骨片的显示具有优势,但是对骨化结节形成前 OSD的诊断有一定局限性。

      MRI检查是诊断该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具体征象如下:

      1. 髌韧带改变:依照出现率依次表现为髌韧带下段增粗、水肿、扭曲、撕裂损伤,以胫骨结节附着点处最显著;

      2. 髌下深滑囊扩张、积液;

      3. 胫骨结节改变:表现为胫骨结节及周围骨质水肿,胫骨结节骨质碎裂或分离;

      4. 周围软组织改变:胫骨结节、髌韧带下部周围软组织肿胀、增厚;

      5. 髌下脂肪垫下角消失;

      6. 合并其他损伤:包括前交叉韧带损伤、股骨或胫骨骨挫伤、半月板撕裂损伤及关节腔积液等。

      该病根据有剧烈运动或过量运动的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本病。其鉴别诊断如下:

      1. 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临床少见。在骨骺未愈合前,胫骨结节是伸膝结构中的薄弱点,因此 青少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股四头肌强烈收缩,均可引起胫骨结节撕脱骨折。患者多有明确外伤史,伤后疼痛和肿胀立即发生,不能站立、行走。影像学检查较易鉴别。

      2. 胫骨结节骨骺变异:多为体检发现。正常胫骨结节变异较大,可存在多个骨化中心,同时骨化中心形态轮廓可不规则,应谨慎诊断胫骨结节骨软骨炎,需仔细观察胫骨结节周围软组织情况及临床症状作出正确诊断,同时MRI检查可显示髌韧带有无增粗、水肿及胫骨结节有无水肿以及邻近软组织是否肿胀等作出正确诊断。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5324

校对:杨卢粉

阅读:1244

文章已于2024-05-07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