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乳头状肾细胞癌

李文文

发布于2024-04-24 15:34

免费
简要病史

患者:男,41岁。

主诉:体检发现右肾占位病变一周。

现病史:患者自述一周前体检行超声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无腰腹部疼痛,无肉眼血尿,无凝血块,未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

既往史:无特殊。

影像资料
1/10
病例讨论

病案讨论

肾脏CT平扫及增强示:右肾可见一高密度为主类圆形肿块影,边界清,突出肾脏轮廓外,大小约3.5*3.8cm,增强后肿块呈轻度不均匀持续强化。右侧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影。

病理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 

 

图片1.png


      肾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是一种起源于肾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的上皮细胞、生长缓慢的低度恶性肿瘤。PRCC为少血管型,占肾癌发病率5%-10%。好发年龄50~70岁,男性多见。临床以血尿、腰痛为主要表现。因PRCC病理学特征细胞异型度较低,恶性度低,转移较少,5年生存率高,其预后明显好于透明细胞性肾癌。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起源于肾皮质,呈球形或椭圆形,边界清,边缘锐利,肿瘤易发生钙化、出血,故CT平扫通常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甚至可表现为高密度为主肿块。MRI 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多呈低信号,常见假包膜。PRCC为乏血供肿瘤,增强后呈不均匀或较均匀轻中度持续强化。

      鉴别诊断

      1.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多位于肾皮质,呈球型,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皮质期及皮髄交界期肿瘤强化显著,强化程度与肾皮质强化相仿;实质期为相对低密度。肿瘤、出血、坏死和囊变常见。

      2. 肾嫌色细胞癌:起源于肾集合管上皮的插入细胞,多位于肾髓质。肿瘤密度均匀,很少出现坏死、出血,肿瘤境界清楚锐利。增强后肿瘤强化程度界于CRCC与PRCC之间,与肾髓质强化相仿,常见放射状瘢痕或轮辐状强化。

      3. 乏脂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平扫呈稍高密度,通常密度均匀。增强后肿瘤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延迟强化多见。常可见皮质掀起征,通常无假包膜。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5235

校对:杨卢粉

阅读:1190

文章已于2024-04-26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