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男,55岁。
主诉:鼻咽癌综合治疗后声音嘶哑、吞咽困难6月。
现病史:患者因头痛于2012年10月在我院行鼻咽部MR检查发现鼻咽部占位性病变,随后行鼻咽活检提示“鼻咽低分化非角化癌”。完善相关检查,在我院诊断为鼻咽非角化未分化型癌(UICC2002,pT4N1MO,IVa期),于2012年11月19日至2013年1月6日在我科行根治性放疗,具体为:调强技术,PGTV:75Gy/32F,CTV:65Gy/32F,放疗期间出现较严重口腔黏膜溃烂,予雾化、消炎等对症处理后好转,期间NK/T细胞生物治疗1周期。于2013年6月13日、2013年7月14日行多西他赛75mg/m2、奈达铂75mg/m2二周期化疗,过程顺利,化疗后出现II度粒细胞减少,I度血小板减少,对症处理后好转。2014年4月患者因再次出现头痛,行鼻咽部MR检查提示肿瘤复发,建议再程放疗。放疗计划完成后患者左侧眼球及视神经明显超量,放疗后预计左眼失明,右侧视神经部分剂量较高,考虑可能出现右眼视力障碍等,告知患者为放疗导致相关不良反应。现患者再程放疗后近5年,时有鼻腔分泌物,无头痛、血涕、发热等。2019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无发热,并逐渐加重,在外未予处理,逐至我院,门诊以“放射性脑损伤、鼻咽癌综合治疗后”收入肿瘤科。
病案讨论
颅脑MR平扫及增强示:双侧颞叶、左侧额叶见片状长T1、T2信号,边界不清,局部囊变,DWI示病变未见扩散受限高信号,增强后病灶边缘见结节状及条纹状强化。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灶。鼻咽顶后壁软组织略增厚,以左侧顶后壁改变为主,呈稍长T1、T2信号改变,咽隐窝变浅,周围结构层次欠清,增强呈中度强化。枕骨斜坡骨质内见斑片状稍长T2信号影,增强呈中度强化。鼻窦粘膜增厚。影像学诊断:双侧颞叶、左侧额叶异常信号灶,结合病史考虑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伴局部液化、囊变。
临床诊断: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
鼻咽癌治疗首选放疗,而放射后脑损伤是最严重的放疗后遗症。鼻咽癌放疗后可出现头颈部血管的损伤,少数人可出现脑缺血或脱髓鞘改变。迟发反应可导致脑水肿和脑坏死,为毛细血管内皮不可逆的损害和血管周围炎,破坏血脑屏障可产生脑水肿、出血和坏死,可分为无病灶期、水肿期、坏死期、囊变期,常持续数年。一般发生于放疗后3个月到4年,常发生在颞叶,单侧或双侧,也可发生在脑干。
根据出现时间分为急性型、早迟发反应型、晚迟发反应型。
1.急性型:急性型放射性脑损伤常为急性放射综合征(acute radiation syndrome,ARS)中多器官损伤的一部分。症状常发生于放疗过程中或照射后数天至1个月,多数在照射初期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者可迅速进展至意识 障碍、定向障碍、共济失调,部分可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2.早迟发反应型:该型常发生于照射后1~6个月,表现为嗜睡、恶心、呕吐、易怒、记忆力减退等,也可表现为一过性的疲劳感或局部神经系统症状的恶化,可见嗜睡综合征、脑干脑炎、肿瘤假性进展等 临床亚型。
3.晚迟发反应型:该型出现于照射结束6个月后。是放射性脑损伤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又称晚发性放射性脑损伤。
影像学表现: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通常位于颞叶、额叶,有时可位于脑干、小脑,可为单侧或双侧。CT表现为脑白质内出现指状分布的低密度灶,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病变内可见出血、液化坏死及囊变。典型MRI表现为脑白质内出现指状分布水肿伴局灶性脑坏死,病变于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急性期病灶于DWI可见扩散受限;增强扫描可见位于颞叶底部的斑点状、斑片状、花环状、脑回状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强化部分为血脑屏障破坏或脑组织坏死后肉芽组织增生反应。晚期可发生纤维化和局限性脑萎缩。液化坏死于T1WI呈边界清楚脑脊液样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部分囊变区于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为坏死后蛋白降解产物沉积造成。脑干受损者主要累及桥脑,病灶通常较小,周围水肿轻,无占位效应。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主要与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放疗后脑转移作鉴别。1. 鼻咽癌放疗后复发多发生在鼻咽局部、颅底或海绵窦区域,局部可见软组织肿物,当侵犯脑实质后则会造成脑实质水肿,可出现病灶邻近的骨质破坏。2. 放疗后脑转移极为罕见,转移瘤通常散在、多发,分布不以照射区位中心,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亦可局限于白质内,瘤周水肿明显,增强呈环形或结节状强化。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5221
校对:杨卢粉
阅读:826
文章已于2024-04-24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