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46岁,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发红、轻度胀痛,不伴有视力下降等。
病案讨论
MR表现:左侧眶内上直肌旁见一弧形异常软组织信号影,DWI信号稍高,ADC减低,增强后明显强化,左侧眶周软组织异常信号伴强化。
概述
眼眶炎性假瘤(OIP)又称特发性眼眶炎症,目前多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炎性病变。
其发病率居甲状腺相关眼病和淋巴增生性疾病之后,居眶内病变的第3位。
好发于中年(40岁左右)人,性别无明显差异。
单侧多见,少数可双侧发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OIP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有多种假说提出,从不同角度反映研究者对该病的认识。
1)感染假说:OIP的本质是感染,是由某些目前未知的病原体引起的眼眶局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的浸润。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EBV)、真菌和立克次体。
2)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慢性免疫复合物病变:眼眶组织结构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抗原结构发生改变,由此而产生的自身抗体在眼眶局部导致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眼眶组织损伤,在不断释放抗原 物质的同时,吸收炎性细胞浸润,并造成局部抗体形成,加重组织损伤,表现为持续性、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理
病理学分型(其类型与年龄无关,而与病程长短有关)
1)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型:组织内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仅有少许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2)硬化型(纤维增生型):组织内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炎症细胞浸润较少。主要病理表现为不可逆性纤维化改变。
3)混合型:炎性细胞浸润和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混杂,介于二者之间。

不同病理类型OIP的临床表现有差异:
硬化型OIP患者眼眶疼痛、眼球突出或移位、暴露性角膜炎发生率高。
淋巴细胞浸润型OIP患者视盘水肿发生率高。
二者均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眼睑及结膜充血水肿。
眶尖综合征:邻近眶上裂、海绵窦和视神经等部位的肿瘤、炎症和外伤损害视神经和经过眶上裂的神经血管。OIP是眶尖综合征的常见病因之一,主要表现:患眼向各个方向运动受限或眼球固定,上睑下垂,调节麻痹,瞳孔散大,下睑皮肤麻木和视力下降或丧失等。
分型
根据病变累及部位及形态学表现分为:
①眶隔前型 ⑤弥漫型
②肌炎型 ⑥肿块型
③巩膜周围炎型 ⑦泪腺炎型
④视神经束膜炎型
影像表现
CT
眶内脂肪浸润影,眼球突出,眼外肌增粗,视神经增粗等。增强呈中度-明显强化。
MRI
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时,MRI呈长T1长T2信号(如弥漫型及部分眼肌型);
以纤维增生为主时,MRI呈长T1短T2信号(如肿块型及部分眼肌型);
混合型T2信号介于二者之间。
增强中度-明显强化。
肌炎型
眼外肌增粗。
上直肌和内直肌多见 。
肌腱和肌腹同时增粗。
边缘多模糊, 不整齐。
巩膜周围炎型
眼球壁增厚。
巩膜周围渗出性改变。
增强可见强化。
视神经束膜炎型
视神经增粗,边缘模糊。
增强视神经可见强化。
弥漫型
病变范围广。
眶内脂肪影为软组织取代。
眼外肌增粗,泪腺增大。
视神经、球后脂肪间隙显示模糊。
增强强化。
肿块型
边界清楚的软组肿块。
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境界模糊。
MR:长T1、长\短T2信号。
增强:中度-明显强化。
泪腺炎型
泪腺弥漫性增大。
邻近眼外肌增厚。
一般为单侧,可双侧。
可凸出于眶缘。
常无局部骨质破坏。
鉴别诊断-Graves 眼病
又称为突眼性甲状腺肿,是突眼的常见原因之一。
大多数伴有弥漫性甲状腺肿,多发生于甲亢治疗不当或甲状腺功能低下时。
眼外肌肌腹肥厚,而肌腱不受累,下、内直肌为主,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呈长T1长T2信号,晚期呈短T2信号 。
对激素治疗无效。
鉴别诊断-框内淋巴瘤
好发于50-60岁患者,一般无急性发作病史。
多位于肌锥外、眶隔前,眼眶外上象限。
铸型性生长,包绕眼环。
视神经及眼肌较少受累。
MR:弥漫性稍长T1长T2信号,DWI↑ADC值↓。
增强:均匀强化(动态曲线为速升速降型)。
鉴别诊断-硬脑膜动静脉瘘
搏动性/体位性突眼。
常累及单侧全部眼外肌。
普遍均匀一致增粗、程度较轻。
T2WI流空血管影。
眼上静脉迂曲增粗。
鉴别诊断-转移癌
多中老年男性。
原发肿瘤病史。
单眼、内外直肌受累多见。
多伴眶壁溶骨性骨质破坏。
信号不均、增强多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腺样囊性癌
好发中年女性。
常见疼痛、病程短。
单侧、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沿锥外间隙向眶尖生长。
密度/信号不均。
邻近骨质破坏。
易侵入颅内、鼻旁窦。
治疗及预后
OIP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糖皮质激素是目前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对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型患者效果较好。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IOIP治愈率较低,很多患者,如硬化型及部分混合型,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最终需行手术治疗及放射治疗。
小结
好发于中年人,性别无明显差异。
单侧多见,肌肉受累时,肌腱、肌腹均增粗,境界模糊。
可伴眶尖脂肪浸润,骨质破坏,颅内扩展。
MRI表现:弥漫淋巴细胞浸润型,呈长T1长T2信号;硬化型,呈长T1短T2信号;混合型T2信号介于二者之间,增强中度-明显强化。
部分患者行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佳。
讨论部分内容来些医影诊断笔记,特此感谢!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5163
校对:王宇军
阅读:1319
文章已于2024-04-18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