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小脑半球海绵状血管瘤

李文文

发布于2024-04-17 13:53

免费
简要病史

患者:女,49岁。

主诉:头晕十天伴走路不稳。

现病史:患者十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无明显头痛,无恶心及呕吐,在当地医院当做颈椎病治疗,症状无好转;近日头晕明显加重,走路不稳,出现呕吐,行头颈部CT及头部MR检查示左侧小脑半球占位可能。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颅内占位性病变”收住院。入院来,患者神清,精神食欲睡眠差,大小便正常。

体格检查:神清语利,GCS评分15分,双瞳等大等圆,直径3mm,光反射灵敏无眼睑闭合不全、无上睑下垂,无口角歪斜,粗侧听力无异常,左侧指鼻欠稳准。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晰,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阴性,走路向左侧倾倒。

影像资料
1/10
病例讨论

病案讨论

颅脑MR平扫示:左侧小脑半球内可见一大小约4*2.5cm混杂信号团块影,T1WI呈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SWI图像上呈显著低信号,边界清,病灶周围见片状长T2水肿信号,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斑片状强化。影像学诊断:左侧小脑半球占位性病变,考虑为海绵状血管瘤可能性大。

手术记录:切开小脑半球皮层,深度约2cm后有暗黑色不凝血性液体流出,枕大池脑脊液也快速流出,待脑组织明显塌陷后,见左侧小脑半球深部有异常血管网,充分电凝后切断,深部已达四脑室壁,完整切除异常血管网,充分止血,检查无明显活动出血后,严密缝合硬脑膜,同时用人工硬脑膜修补硬膜,防治脑脊液漏。

病理诊断:(左侧小脑病损)镜下见血管呈瘤样增生,局部血栓形成,考虑为血管瘤。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又称海绵状血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是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临床少见,年发病率0.56/10万,占颅内血管畸形的5%~25%。可见于任何年龄,好发于40岁左右的中年人,性别无差异。

       约80%发生于幕上,最常见于额、颞叶深部的髓质区、皮髓质交界区和基底节区,也可发生于小脑、脑干和脊髓;约50%病例为多发。常见症状为癫痫、头疼、脑内出血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也可无明显症状或体征。

       病理上海绵状血管瘤由扩张、衬有内皮的窦样间隙构成,窦样间隙排列紧密,无正常脑组织间隔,病变呈圆形或分叶状。血管窦壁由菲薄的胶原纤维和内皮细胞组成, 组织学上缺少肌层和弹力层, 易发生出血;另外还有玻璃样变、纤维化、血栓形成及钙化和周围神经胶质增生等特点。

       影像学表现:CT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等或稍高密度病灶,密度通常不均匀,常有斑点状钙化。常无瘤周水肿,病灶较大时可有轻度水肿。合并出血时,病灶可短期增大,出现明显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可有轻度至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灶内血栓形成和钙化有关,血栓程度轻、钙化少则强化明显。MRI具有高度敏感性,是首选检查方法。因其继发出血的时期不同、血栓及钙化等呈现出不同的 MRI 表现。有学者等将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分为4 型。Ⅰ型:为亚急性出血期,病灶边缘正铁血红蛋白溶解为含铁血黄素和正铁蛋白,故病灶中心在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含正铁血红蛋白),病灶边缘呈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Ⅱ型:病灶反复多次出血,并含机化不一的血栓,T1WI呈网格状或桑葚状或爆米花样混杂信号,T2WI呈桑葚状混杂信号,边缘有低信号环,此为典型表现。Ⅲ型:为慢性血肿期,含铁血黄素沉积,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周边更低信号环绕。Ⅳ型:病灶微小或有毛细血管扩张型,通常常规MRI不易显示,需要GRE序列或SWI序列进行检查,呈点状低信号。

       鉴别诊断:1.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PA):发病年龄小,成人PA常见出血、钙化等退变征象,实性部分高强化,“双相征”、“青椒切面征”具有一定特异性。2. 血管母细胞瘤(HB):成人好发,儿童HB常见VHL患者,瘤内瘤周流空血管多见,瘤周常见水肿,增强呈显著强化;而海绵状血管瘤周围常见铁环,强化程度不及HB。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5148

校对:李文文

阅读:911

文章已于2024-04-17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