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

杨卢粉

发布于2024-04-15 12:50

免费
简要病史

患者:男,51岁。

主诉:左侧鼻塞伴鼻出血2月。

现病史:患者诉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鼻塞,伴鼻出血,偶尔有打喷嚏、流清涕,无眼部及面部胀痛,无视物模糊,无头痛,无嗅觉减退等症状,未行治疗。近感上述症状加重,遂来我院就诊,门诊行鼻窦CT检查及电子鼻咽镜检查后以“慢性鼻窦炎(左),鼻息肉(左)?,鼻中隔偏曲,肥大性鼻炎”收入院。发病来,患者精神、食欲、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力、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患者平素健康情况一般。


影像资料
CT骨窗
CT软组织窗
AX-T1WI
AX-FS-T2WI
C0R-FS-T2WI
SAG-FS-T2WI
SAG-T1+C
COR+c
AX-T1+c
CT骨窗   1/91
正在加载...
病例讨论

病案讨论

CT影像学表现:平扫示筛窦、蝶窦及额窦粘膜增厚,左侧筛窦及额窦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填充,局部凸向眼眶,左眼内直肌受压,眼眶内侧壁局部骨质吸收、变薄。鼻中隔偏曲,两侧下鼻甲粘膜增厚。

CT影像学诊断:左侧筛窦及额窦软组织密度灶,考虑:鼻窦炎并鼻息肉?其它?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查;鼻中隔偏曲,双下鼻甲肥大。

MR影像学表现:双侧筛窦、左侧蝶窦及额窦粘粘膜增厚,呈长T2信号,左侧筛窦及额窦内见等T1稍长T2软组织信号影,大小约32mm*19mm,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左眼内直肌受压移位。

MR影像学诊断:左侧筛窦及额窦内占位及斜坡破坏,恶性肿瘤性病变?其它?结合临床及其它检查。双侧筛窦、左侧蝶窦及额窦炎。

手术经过:鼻内镜下见鼻中隔左偏,左侧中鼻道可见不光滑新生物,筛泡粘膜水肿。行左侧鼻腔、鼻窦手术,咬切钳切除中鼻道的新生物,见新生物质脆,易出血,开放筛泡、前组筛房,打开中鼻甲基板,开放后组筛房,见筛窦内大量不光滑新生物,左侧眶纸板骨质部分缺失,电动吸切器切除筛窦内的新生物组织送检。


image.png

病理结果:左侧鼻腔鼻窦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

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non-keratinizi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NKSCC),也被称为施耐德(Schneiderian)癌、柱状细胞癌和移行细胞癌,多见于上颌窦和鼻腔,占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的10%~27%,也多见于60~70岁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病因不明,30%~50%病例可能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

1.鼻腔及鼻窦鱗癌(sinonas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本病好发于50 ~70岁男性。

2.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晚期可有面部畸形、牙痛、突眼、复视、张口困难等。

3.上颌窦癌根据其累及范围可分为4期。Ⅰ期:肿瘤局限于上颌窦黏膜内,骨质无侵蚀 或破坏;Ⅱ期:肿瘤侵及或破坏上颌窦内、下壁;Ⅲ期:肿瘤侵及下列任何部位:面颊部皮肤、上颌窦后壁、眶底或眶内壁、咀嚼肌间隙、翼突、前组筛窦;Ⅳ期:肿瘤侵及眼眶内容物和(或)下列任何部位,后组筛窦、蝶窦、鼻咽部、软腭或颅底。

【诊断要点】

1.最多发生于上颌窦,其次是筛窦、鼻腔。

2.浸润性生长,形状不规则。

3.CT表现呈等密度,肿瘤较大时密度常不均匀,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区,少数可出现钙化;窦腔扩大,邻近骨质明显破坏。

4.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或低信号,肿瘤较大时有坏死区,为长T1长T2信号。

5.增强扫描后轻或中度不均匀强化,坏死液化区不强化。

6.易侵犯眼眶、上颌窦后脂肪间隙、翼腭窝、颞下窝、颅底和口腔等邻近结构,表现为这些部位不规则软组织影和骨质破坏。

7.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心坏死。

【鉴别诊断】

1.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①窦壁骨质破坏和增生硬化同时存在;②片状高密度影。

2.韦格纳肉芽肿 ①骨质破坏多见于鼻中隔、鼻甲,累及鼻窦者窦壁骨质硬化、增厚及 “双线征”;②可伴有上呼吸道、肺和肾脏疾病。

3.非霍奇金淋巴瘤 ①多位于鼻腔前部、鼻腔前庭、鼻翼及邻近面部软组织;②无明显溶骨性骨质破坏。

4.嗅神经母细胞瘤 ①发病高峰年龄为11~20岁及51~60岁,位于鼻腔顶部前2/3;② 坏死相对较少,对于不典型的鉴别较困难。

【小结】

1.最常见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2.好发于上颌窦,其次是鼻腔、筛窦

3.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类似慢性鼻窦炎症状,易延误诊断

4.累及鼻腔时,可表现为鼻塞、脓血鼻涕等症状

5.CT及MRI上表现为侵袭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多伴有骨质破坏,呈轻中度强化;MRI较好地显示肿瘤侵犯周围结构

6.疾病分期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类型:整理

病例ID:ZYLM000005117

校对:李文文

阅读:888

文章已于2024-04-15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