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73岁;
主诉:发现肝脏占位3日
现病史:患者因体检于当地医院行B超示:脂肪肝、慢性肝病、右肝占位(Ca待排)。无明显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无疼痛等不适。MR示:肝VII段结节,Ca考虑。
病案讨论
MR表现:宫颈锥切术后改变。两侧附件区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左侧病灶大小约47*43*34mm,右侧病灶大小约65*49*57mm,右侧病灶内可见多发分层改变,T2WI呈混杂等高信号影,D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不均匀强化。盆腔少量积液。
MR诊断:左侧附件区实性病灶伴少许囊变、出血,右侧附件区囊实性病灶伴出血,考虑恶性肿瘤,上皮源性肿瘤首先考虑,转移性肿瘤不能除外,建议进一步检查。宫颈锥切术后改变。盆腔少量积液。
CT表现:双侧附件区见混杂囊性占位,边缘光整,内见分隔,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右侧较大者大小约67*51mm。盆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盆腔少量积液影。
CT诊断:双侧附件区占位,考虑恶性肿瘤。肝内多发囊肿。盆腔少量积液。
病理诊断:“左侧”卵巢浆液性癌(低级别);右侧卵巢浆液性癌(低级别)。
免疫组化:P53(30%+)、Ki-67(70%+)、ER(+)、PR(个别+)、HER-2(0)、P16(斑驳+)、Vim(-)、WT1(+)、CK7(+)、CK20(-)、MLHI(+)、PMS2(+)、MSH2(+)、MSH6(+)、GATA-3(-)、 Syn(-)、CgA(-)、CD56(-)、PAX-8(+)、P63(-)。
低级别浆液性癌(LGSC)是浸润性浆液性肿瘤,具有低级别恶性特征
是少见上皮性卵巢癌,<5%所有卵巢癌
多见于年轻女性(中位年龄 43~47岁),平均发病年龄比HGSC年轻约10岁2
临床病程进展缓慢,预后较好,对化疗耐药
LGSC分子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化疗敏感性和预后与HGSC 不同
病理大体:可表现为双侧附件肿瘤,常表现为多囊性肿瘤,内表面有结节、赘生物和乳头状突起镜下:多种形态模式,如小巢、腺样、乳头或微乳头及倒置大乳头,常游离悬浮在无被覆上皮的空隙内:细胞核轻-中度异型性,核大小<3倍,大小较为一致,每10个高倍镜下(high-powered fields,HPF)≤12 个核分裂(主要分级依据):通常无坏死,常见砂粒体
免疫组化:CK7、PAX8、ER和WT1弥漫阳性,p16呈斑片状表达,p53呈野生型表达
常继发于交界性浆液性肿瘤(SBT),约 60%LGSC诊断组织中伴有SBT成分
普遍认同起源于输卵管或输卵管内膜导位,前驱病变为输卵管上皮乳头状增生(PTH),输卵管上皮脱落并种植于卵巢和腹膜表面,从而继发输卵管内膜异位症,在此基础上出现不典型增生,进而发展为 SBT和GSC
分子生物学特征为 KRAS、BRAF、ERBB2、NRAS 基因突变
CT表现:
大、复杂的囊性肿块,边界清楚,伴有分隔、乳头状突起,单或双侧病灶内可见实性成分。特点:转移性延迟播散(delayed metastatic dissemination),结节性腹膜转移
砂粒体样钙化可发生在浆液性肿瘤或腹膜转移灶中,尤其LGSC;30%肿瘤组织学中检测到微小钙化但仅12%CT病例中可见
LGSC与SBT相比实体成分更多,与HGSC相比实性成分更少
MRI表现:
MRI是超声或CT不确定或较大附件肿块类型的首选成像方式
恶性浆液性肿瘤的囊变发生率较SBT低(分别25%和44%),通常为混合囊实性肿块,囊实性分界不清与SBT相比,LGSC实性成分T2信号更低和ADC值更低
MRI对比增强可评估乳头状突起和病灶强化特征
DCE时间-信号曲线可区分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卵巢肿瘤,可检测残余和复发性腹膜转移DWI对检测小的腹膜转移病变具有较高敏感性
鉴别诊断
浆液性囊腺瘤:通常单房囊肿,可见一些薄分隔及小囊腔,但无实性成分、增厚分隔或壁结节
黏液性肿瘤:通常多房囊性单侧肿块,囊与囊之间密度、信号不一致
交界性浆液性肿瘤、高级别浆液性癌
转移瘤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4977
校对:王宇军
阅读:831
文章已于2024-04-12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