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 60岁
主诉:愣神发作伴胡言乱语5天,癫痫发作半天。
病案讨论
影像表现:鞍区可见范围约45×38×48mm肿物,呈等T1信号混杂T2信号,其内可见斑片状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临床特征:老年男性,急性起病。
病理:垂体腺瘤,结合免疫组化符合催乳素生成性细胞腺瘤。
垂体腺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常见神经内分泌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是颅内常见的第三大肿瘤,也是最常见的鞍区及垂体肿瘤,根据肿瘤的高度可分为大腺瘤(>10mm),微腺瘤(<10mm)。
分类
根据肿瘤有无分泌激素功能分为
功能性腺瘤
泌乳素细胞腺瘤(PRL腺瘤)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GH腺瘤)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ACTH腺瘤)
促甲状腺素细胞腺瘤(TSH腺瘤)
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FSH/LH腺瘤)
非功能性腺瘤
大嗜酸粒细胞瘤
滤泡性腺瘤
根据伊红染色特性的不同分为
嫌色性细胞腺瘤
嗜酸性细胞腺瘤
嗜碱性细胞腺瘤
混合型腺瘤
根据肿瘤大小分为
垂体微腺瘤(Φ <1cm)
垂体大腺瘤(Φ >1cm)
垂体巨大腺瘤(Φ >3cm)
临床表现
压迫症状:患者发病后部分患者容易引起肿瘤压迫, 从而造成视力下降、视野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非特异性头痛等;内分泌亢进的症状:患者发病后泌乳素 (PRL) 腺瘤容易造成患者月经减少、闭经, 从而能够有效的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腺瘤出现Cushing综合症,生长激素 (GH) 腺瘤出现肢端肥大症等。
影像表现
垂体微腺瘤的CT表现
病灶呈等或略低密度,增强后病灶早期呈低密度改变,延迟期呈等或高密度。
垂体微腺瘤的MRI表现
病灶呈长T1、等长T2信号改变,常伴有囊变时囊变区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改变,出血时呈短T1、长T2信号改变。增强扫描早期病灶呈低信号,延迟期呈等或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早期-相对低信号,晚期-逐渐强化。
微腺瘤常无形态学异常,直接征象仅为垂体稍增大,间接征象更重要:垂体左右不对称和垂体柄偏移。
垂体微腺瘤:蝶鞍不大,鞍底无下陷,垂体左侧见类圆形异常信号,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早期为低强化(与正常垂体)。
垂体大腺瘤CT表现
形态为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冠状位病灶呈哑铃状(束腰征),边界清楚。病灶呈等密度、略高密度、低密度,病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坏死和囊变呈低密度;出血早期呈高密度,晚期呈低密度;极少有钙化。蝶鞍扩大、鞍底下陷,病灶向上可推压视交叉或压迫三脑室;向两侧可累及海绵窦或包绕颈内动脉;向下可突入蝶窦内;向后可压迫脑干。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少数呈环状强化。
垂体大腺瘤MRI表现
平扫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多数呈高信号,大腺瘤内可见囊变、坏死、出血,肿瘤越大,出现的几率越高。坏死囊变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出血呈短T1、长T2信号。肿瘤呈圆形、椭圆形,向鞍上生长典型者呈“哑铃症”、“雪人征”。冠状扫描显示肿瘤呈哑铃状,这是由于肿瘤伸于鞍上,中部受鞍隔束缚之故。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囊变坏死、出血或钙化不强化。
垂体大腺瘤:蝶鞍扩大,鞍底下陷,鞍内见突向鞍上的不规则肿块,肿块可见“束腰征”,T1WI 呈等信号,T2WI 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
鉴别诊断
1、颅咽管瘤:起源于神经垂体或漏斗,好发年龄呈双峰分布(5-10岁、40-60岁),是儿童最常见的鞍区肿瘤。呈囊性或囊实性。蛋壳状钙化为主要特征,少数肿瘤壁结节呈爆米花样钙化。囊性在上,实性在下。不易侵犯海绵窦和视交叉神经,长轴常垂直于鞍底稍向后倾斜。CT表现为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等低密度,钙化呈高密度。MRI表现为于T1WI呈高、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钙化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呈环状强化,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其区别于垂体大腺瘤的重要一点是能找到正常垂体。
2、Rathke囊肿:发生于Rathke囊袋残余组织的良性病变,病灶位于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之间,多数限于鞍内,少数可突出鞍区达鞍上,体积较小,多数<10mm,周围可见垂体影,CT呈等、低或混杂密度,少数可呈高密度;T1WI可呈高、等、低或混杂信号;T2WI多数呈低信号,少数呈等、高或混杂信号,密度或信号均匀,增强无明显强化,增强后少数囊壁可见轻度强化,无钙化。
3、生殖细胞瘤:好发于小儿或青少年,临床上常见尿崩、发育迟缓及视力障碍“三联征”,肿瘤多位于鞍上区,可多发(松果体、基底节、三脑室等),常引起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短T1信号消失为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时垂体柄增粗是鞍区微小生殖细胞瘤的唯一影像学表现,肿瘤不具钙化是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又一影像学特征。病灶呈不规则形,边界不清,呈等或略高密度;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常伴有垂体柄增粗,增强后肿瘤显著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垂体前叶。肿瘤可随脑脊液到处播散,此肿瘤对放疗敏感。
4、脑膜瘤:病灶中心多位于鞍结节或鞍旁,形态多为类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CT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MRI呈等或略低T1、等或略高T2信号,多数密度或信号均匀,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蝶鞍形态正常,可见垂体影,可见局部骨质改变脑膜尾征。
5、鞍旁动脉瘤:指颅内动脉的局灶性异常扩大。瘤体多为圆形、卵圆形,亦可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楚、锐利。影像学表现与瘤腔内有无血栓有关:1、无血栓者:CT平扫呈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2、部分血栓者:CT增强扫描,中心和囊壁明显强化--靶征。3、完全血栓者:CT平扫呈等密度影,增强时仅囊壁强化。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4707
校对:陆喜红
阅读:644
文章已于2024-03-2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