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结膜下皮样脂肪瘤

杨卢粉

发布于2024-02-01 21:32

免费
简要病史

患者:女,7岁;

主诉:自幼发现左眼肿物

现病史:患者家属自幼发现患儿左眼颞侧结膜肿物,逐渐增大,无眼胀眼疼等不适,未行任何诊治,今为求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门诊诊为“左眼结膜肿物”收入院。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饮食、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减轻。

既往史:平素体健,无肝炎,结核,疟疾,预防接种史随当地,无手术史;无外伤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影像资料
1/10
病例讨论

病案讨论

影像所见:

左侧眼球外侧缘可见类三角形低密度影,较大层面大小约为7mm X3mm,CT值约为-81Hu,边缘清晰。

影像诊断:

左侧眼球外缘脂肪密度结节;请结合临床及病史动态观察分析,必要时进一步检查协诊。

image.png

病理诊断:左眼结膜皮样脂肪瘤

image.png

结膜下皮样脂肪瘤

       结膜下皮样脂肪瘤又称迷芽瘤,迷芽瘤定义是指异位生长于正常组织中的另一种正常或成熟的异常组织一种良性瘤样新生物。眼部迷芽瘤根据发生部位,根据组织病理分为皮样瘤、皮脂瘤、单纯性迷芽瘤(包括脂肪瘤)、复合性迷芽瘤(包括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和畸胎瘤)。不同病理类型的迷芽瘤好发的部位也不同,如皮样瘤好发于角膜和角结膜缘,皮脂瘤好发于结膜下,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好发于颞侧眶缘或骨缝处。角膜皮样瘤和皮样脂肪瘤都是实性的,位于眼球表面,肉眼即可见。皮样瘤最常见的位置在角膜颞下方,一般跨越角膜和结膜生长,故又称角结膜皮样瘤。角结膜皮样瘤伴耳部畸形(如附耳)、颜面畸形(如唇腭裂或面横裂)、脊柱等畸形者称Goldenhar综合征。皮样瘤生长缓慢,因累及角膜基质,常造成散光,手术切除需联合板层角膜移植。

       结膜迷芽瘤需与脱垂的眼眶脂肪鉴别,鉴别要点如下:结膜下眶脂肪脱垂常见于老年男性患者的双眼颞上象限,与肌锥内脂肪相连续,易伴有泪腺脱垂,用棉签压迫肿物有一定的回缩性;CT表现为眼球颞上象限结膜下与肌锥内脂肪相连续的新月形或牛角形脂肪密度影;结膜迷芽瘤常见于青少年患者的单眼颞侧,不与肌锥内脂肪相连续,常不伴泪腺脱垂,压迫肿物时有一定的移动性,但不能回缩,表现为眼球颞侧结膜下不与肌锥内脂肪相连续的新月形、三角形或半圆形脂肪密度影。

       治疗主要是予以手术完整切除,避免复发。术中可见脂肪瘤边界清晰、呈完整包裹状的脂肪团块,包膜极薄,而且后部包膜常不完整,手术分离时易破裂,须非常仔细地分离其后部;原发性结膜下脂肪脱垂则表现为易碎裂、没有界限的束状、带状脂肪组织,切除脱垂部分,剩余脂肪会缩回眶内。

       读片要点:眼眶CT与MRI显示结膜下脂肪瘤形态多为弯月形,紧贴眼球表面,也可为孤立的球形隆起,与眶内脂肪不延续;CT显示为低密度影、边界清晰,MRI为短T1、长T2信号(或T1,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如瘤体内有较多纤维组织,则信号呈斑驳样。

讨论部分摘自黑白影像公众号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4453

校对:陆喜红

阅读:870

文章已于2024-02-09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