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女,39岁。
【主诉】:憋气后发现右眼眶肿物突出6年。
【现病史】:患者于6年前低头憋气后发现右眼眶肿物突出,平卧位正常呼吸后右眼眶肿物消失,无视力下降、视物遮挡,无眼痛、畏光、流泪及脓性分泌物,无头疼、恶心、呕吐、多饮、多尿症状,未引起重视未就诊。近2年来运动后右眼眶肿物突出频发,近3天工作劳累,觉右眼胀痛、伴疼痛不适,今为明确诊治到我院就诊,门诊诊断“1、右眼眶静脉曲张,2、右眼高眼压”,并以此于2023年3月23日收住我科。患者起病以来,精神、饮食及睡眠可,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急慢性病史,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其他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2月5日新冠核酸阳性,胸部CT示异常,已接种新冠疫苗4针。预防接种史不祥。
【个人史】:出生并居住于本地至今,公务员,无特殊嗜好,无放射性及毒物接触史,无冶游史。
【婚育史】:24岁结婚,离异,育1子体健。
【家族史】:父亲体健,母亲病故(胰腺癌),独子,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查体】:T 37.2℃,P86次/分,R21次/分,BP 88/59mmHg,SPO2 96%,一般情况可,精神好,视力VOD0.3,VOS0.25,双眼视力矫正1.0,右眼低头后30秒右眼眶内上方可见2cmX2cm大小肿物突出,隆起皮肤表面稍青紫,平卧后肿物可回纳,双眼角膜明,前房(—),瞳孔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存,双眼晶体明,双眼底见视乳头色红边清,A:V约2:3,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存,网膜平伏。NPN R26mmHg,L16mmHg。
病案讨论
影像学表现:右眼眶内上方肌锥外间隙可见一形态不规则隆起性病变,宽基底附着于内壁,大小范围约18mm×9mm×19m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T1WI呈等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迂曲血管样强化,病变与右侧额窦相通,额窦内信号与眼眶病变信号相近;右眼球及球后未见异常信号。
影像学诊断:右眼眶内上方肌锥外间隙异常信号,考虑眼静脉性血管瘤可能性大,其他血管类病变待排,请结合临床。
最终诊断:眼眶静脉性血管瘤。随后患者进行了无水乙醇硬化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眼眶静脉性血管瘤:是因其命名较为混乱,往往将其混同于眼眶静脉畸形如静脉曲张,但其组织病理学特征是由多量的扩张小静脉和周围纤维组织构成,可伴出血、血栓和淋巴管等,与静脉曲张和海绵状血管瘤均不完全相同。
本病以青少年患者居多,部分为中年发病。本病特征性表现是体位性眼球突出,即当颈静脉压力增高时(如低头、咳嗽、屏气或按压颈静脉等)患侧眼球突出或突眼加重,站立后或颈静脉压力减小时眼球突出减轻。此外,还伴有眶区胀痛和视力下降等症状,肿瘤出血时可出现眶内压增高的表现。
影像学表现:X线虽然可根据静脉石确诊部分病例,但不能直接显示病灶,价值有限。CT上部分患者在常规横断位检查是可能难于显示病变或病变较小,故采用俯卧横断位、冠状位,Valsalva动作或颈静脉加压状态下扫描有助于病灶显示。多数病例在横断位图像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长条状、椭圆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占位效应一般较轻,其大小可随颈静脉压力变化而变化,部分肿块内可见扩张畸形血管,约20%病例伴有静脉石。少数病例可伴有其他部位血管畸形或其他畸形,病变密度和信号取决于是否伴有血栓或出血,以及出血的时间,急性出血或栓塞者往往密度较高。MRI表现为T1WI等或高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可伴有血栓、出血、静脉石或流空血管等;增强扫描表现多样,往往呈血管样明显强化,可见粗大畸形血管;当合并出血或血栓时强化程度减轻、甚至无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体位性眼球突出、肿块大小随颈静脉压力变化而变化、静脉石和粗大畸形血管。
治疗: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但必须切除完整防止复发;然而对于边界不清,手术难以完全切除者,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可作为较好的治疗方法。它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效果确切,同时并发症少等优势。
鉴别诊断:
1.海绵状血管瘤:密度、信号相对均匀,具有特征性缓慢填充强化表现,最后肿块完全均匀强化,而且峰值强化维持时间较长,但有时两者鉴别困难,因为两者均为静脉性血管畸形范畴。
2.淋巴管血管瘤:临床上无体位性眼球突出特点,多见于婴幼儿,常显示多囊状及液平,强化不明显或仅见小斑片状强化。
3.血肿:需与伴出血的静脉性血管瘤鉴别,血肿多表现为以眶顶或外侧壁为广基底的光滑肿块,密度、信号均匀,增强无强化表现,近期随访肿块可明显缩小或消失。
4.炎性假瘤和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其形态不规则,沿正常间隙蔓延,但其密度、信号均匀,强化亦较均匀,且低于静脉性血管瘤,一般无畸形血管和静脉石。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4190
校对:李文文
阅读:867
文章已于2024-01-12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