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男性,腹痛黄疸,CA199增高。
病案讨论
影像表现:肝左叶见团状异常信号,与肝内胆管左支相通,其上下游胆管管状扩张,边界清,截面约51mmx40mm,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见低信号乳头状结节影,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结节渐进性明显强化,囊壁伴有强化;肝门结构清晰,门静脉无明显增宽,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最宽处内径约12mm,胆总管未端及十二指肠壶腹部未见明显异常信号,胆囊不大,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胰腺大小形态无明显异常,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灶,主胰管未见明显扩张。肝左叶占位并胆管扩张,考虑胆管内乳头状肿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能,请结合临床及相关检查
病理:(左支)肝胆管内多发性乳头状肿瘤伴局灶高级别上皮内肿瘤,未见明确浸润。
胆管内乳头状瘤(IPNB)是罕见类型的胆管上皮肿瘤,具有外生性,在胆管腔内表现出乳头状肿块,并具有明显的胆管内生长模式;可发生在肝内或肝外胆道,其中亚洲人群好发于肝内,而西方人群好发于肝外。
临床特征:可见于40-80岁患者,男性好发。肿瘤或粘稠的胆管内粘液常引起胆道梗阻,表现为腹痛、黄疽、肝酶升高,少数可合并胆管炎危险因素:亚洲主要为胆系结石和华支睾吸中感染,西方国家主要为原发性胆管炎胆总管囊肿、既往胆管癌等。
组织病理:镜下,IPN-B以胆管内肿瘤细胞乳头状增生为特点,伴特征性的纤维血管核心;被覆细胞不同程度的分泌粘液,导致病变远端胆道扩张。IPN-B与胰腺的导管内粘液性乳头状瘤 (IPMN)为对应性病变,二者病理特征类似,但区别在于几乎所有的IPMN均分泌粘液,而分泌粘液的IPN-B仅占1/3。
病理分型:胰胆管型、肠型、胃型、嗜酸细胞型,其中以胰胆管型和肠型占绝大多数,在西方人群中以胰胆管型更常见,且更容易出现高级别不典型增生或侵袭性癌,在亚洲人群中以肠型最常见,更容易出现大量粘液分泌现象。
影像表现:IPN-B的影像学特征由彼此乳头增生和粘液分泌的平衡及比例而异,在乳头增生显著而粘液分泌轻微的病例,IPNB表现为胆管腔内肿物伴上游胆道扩张,在粘液分泌显著而乳头增生轻微的病例,IPNB表现为弥漫的显著胆管扩张,聚集排列,无影像可评价的实性肿块成分,有时伴肝实质萎缩。然而,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胆管内肿块伴近端胆管扩张,有时伴远端胆管扩张。近端胆管扩张是由于粘稠粘液导致胆汁排出梗阻,而非肿瘤的直接阻塞。
胆道扩张可以为管状、梭型、囊状。IPN-B相关的胆道囊状或动脉瘤样扩张是由于过量的粘液分泌,引起局部胆道内压力增高致受累胆道膨胀;囊状扩张也可能与胆道壁内或近壁区胆道周围腺体来源的IPNB过度分泌粘液所致。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3934
校对:王宇军
阅读:955
文章已于2023-12-19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