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男,68岁。痰中带血20天,咯血1次。
病案讨论
影像表现:右肺下叶外后基底段见一巨大肿块影,大小约为95×69mm巨大肿块影,边界较清,相应处右肺下叶外、后基底段支气管闭塞,病变内密度不均,可见片状坏死区,增细扫描肿块呈不均匀中等强化,坏死区无明显强化,右肺门及纵隔见肿大淋巴结,淋巴强内部可见坏死区。
病理结果:(右肺下叶穿刺)非小细胞癌,倾向鳞状细胞癌。
免疫组化:CK(+),TTF-1(-),P40(+),NapsinA(-),Syn(-),CgA(-),Ki67-MIB1(80%),ALK(D5F3)(-),ALK(NEG)(-)
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lung cancer,SCC)大约占原发性肺癌的30%,和吸烟史密切相关,50岁以上男性多见,常见临床表现为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按解剖学分类,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上的为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以下的为周围型肺癌。本病发病部位特点为右肺多于左肺,下叶多于上叶,中央型多于周围型,中央型年轻患者更多见。
影像表现及其形成机制:肺鳞状细胞癌主要起源于较大支气管(Ⅰ~Ⅳ级)黏膜上皮,在致癌因子作用下,黏膜上皮经鳞状细胞化生、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等阶段再进展为早期浸润癌。肺鳞状细胞癌的病因主要与环境因素有关,在长期吸烟或空气污染等环境中,支气管的黏膜柱状上皮细胞长期受到慢性刺激和损伤,黏膜柱状上皮发生鳞状化生,从鳞状化生到不典型增生,最终突变成早期癌。肺鳞状细胞癌大体观察多环绕大支气管形成肿块,灰白色或浅黄色,质地较硬,易形成坏死及空洞。光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鳞状上皮样排列,癌细胞体积比较大,具有多形性,常可以见到细胞间桥。
鳞状细胞癌与支气管关系密切,肿瘤组织侵犯肿瘤相邻的支气管,支气管管腔被肿瘤组织阻塞,导致支气管管腔扩张、轮廓增大,表现为从肺门向肺野方向分布的柱状或带状软组织密度影,近端相互靠近,形似指套状或树枝状,称之为支气管铸形征。肿瘤组织也可以侵犯相邻支气管,早期可以引起阻塞性肺气肿,随着肿瘤生长进展可以引起近端支气管截断,形成远端支气管黏液栓或阻塞性肺炎,最后可以引起肺不张。
湖泊样坏死是鳞状细胞癌的特征表现之一,鳞状细胞癌巢团状生长、肿瘤体积偏大、肿瘤组织生长相对较实、肿瘤中央血供相对不足并挤压破坏肺血管从而容易出现坏死。当坏死区与支气管相通,坏死物被引流而出,则形成空洞。鳞状细胞癌的空洞影像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厚壁偏心空洞,肿瘤形成的空洞较大,壁一般厚薄不均,空洞位于远肺门侧,易形成壁结节。
分叶征是由于肿瘤生长过程中,其所处空间位置上瘤体各部位受的阻力不等,造成肿瘤组织生长速度不均衡,影像上表现为肿瘤边缘不规整,呈花瓣状。鳞状细胞癌多为大分叶,每一个分叶表现相对较圆钝,肿瘤形态形似土豆样改变。
直接侵犯纵隔、胸膜、胸壁等邻近组织结构是鳞状细胞癌的特征之一。影像上表现为局部脂肪间隙的消失,位于胸膜下的肿瘤可以直接侵犯胸膜,破坏相邻肋骨。靠近纵隔的肿瘤可以直接向纵隔内浸润及蔓延,致使食管、大血管等纵隔结构受到侵犯,也可以直接向纵隔内形成软组织肿块。
鉴别诊断:
1.肺结核空洞 支持点:慢性病程,厚壁空洞,形态不规则。不支持点:空洞壁处支气管截段,偏心空洞并有壁结节,邻近肋骨破坏但胸壁无冷脓疡形成,周围无播散卫星灶。
2.肺脓肿 支持点:右肺下叶厚壁空洞。不支持点:无发热、黄痰等相应临床症状。空洞壁周围无片状渗出改变,空洞内无气液平面,空洞相邻肋骨破坏。
3.真菌空洞 支持点:右肺下叶不规则空洞,可见空洞内有内容物。不支持点:空洞周围无真菌感染后的晕样改变,近肺门侧支气管闭塞而无相应支气管壁增厚征象,无“空气新月征”改变。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3677
校对:王宇军
阅读:1323
文章已于2023-11-24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