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77,发现十二指肠球部肿物近2月余。
患者近2月余前至**市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轻度浅表性萎缩性胃炎(C1)伴增生性颗粒,十二指肠球部黏膜隆起,位于粘膜下层,约1.5*1.3cm。诊断:十二指肠球部异位胰腺首先考虑,神经内分泌瘤待排,确诊需病理。
近日体重无明显增减。
病案讨论
检查所见: 十二指肠球部见类圆形向腔内突入的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13mm*11mm,边界尚清,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减低。
病理诊断:“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NET,G1)。
镜示: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见肿瘤细胞呈腺样、条索状、缎带样排列,核分裂相<2个/2平方毫米。
免疫组化:Ki-67(<3%+)、CKpan(-)、CgA(+)、Syn(+)、CD56(+)、MLH1(+)、PMS2(+)、MSH2(+)、MSH6(+)、Desmin(平滑肌+)、S-100(+)、SATB2(-)、CDX-2(-)。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是一类起源于干细胞且具有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能产生生物活性胺和(或)多激素的高度异质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
以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s)最常见,约占65%~75%,其中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50.2%,而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D-NENs)较为罕见,占GEP-NENs的2-3%,占所有十二指肠肿瘤的1%~3%。
多数为散发,少部分(5-10%) 与遗传相关,均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MEN1、VHL、NF-1、结节性硬化)。
根据肿瘤是否分泌激素及产生激素相关症状,NEN可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80-90%),少数非功能性NEN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出现激素分泌功能,成为功能性NEN。
约2/3的D-NENs表现为惰性生物学行为。
D-NENs起源于十二指肠粘膜利贝昆氏隐窝 (Crypts of Lieberkuhn)深部的具有嗜银染色特性的基底颗粒状细胞 (Kulchitsky细胞),75%的病灶长径<2cm大多局限在粘膜层及粘膜下层。
好发于十二指肠降部,其次是上部。 20%十二指肠 NEN 发生于壶腹周围。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40-60 岁中老年,性别上无显著差异。
免疫组化标记 常用的包括CgA、Syn、Ki67、INSM1 (胰岛素相关蛋白1)、CD56。D-NENs可表达ISL1、PDX1。
NKX6-1是胰岛内分泌功能调节过程的一个重要转录因子在67%的十二指肠NET中呈阳性表达,可作为鉴别十二指肠NET的有用标志物。CD24在十二指肠NET极少表达。
临床特点
非功能性D-NENs:虽然>95%的D-NENs分泌GI肤或胺但90%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常以消化不良就诊,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上腹部隐痛或胀痛,当出现梗阻时症状可有恶心,呕吐,少数出血者可出现黑便。50%-60%的壶腹周围NET可出现黄疸。
功能性D-NENs(10%): 可出现激素相关症状,最常见的是卓艾综合征(腹痛,间歇性腹泻,顽固、多发、不典型部位的消化性溃疡及胃食管反流),类癌综合征(突发或持续皮肤潮红、轻中度腹泻伴腹痛、肠系膜纤维化相关症状、类癌心脏病及类癌危象)。发生类癌综合征多在肝转移之后。
影像表现
部位:好发于十二指肠近段(球部、降部)发生于壶腹周围的病灶常引起胆系扩张,但少见胰管扩张。
形态:多表现为向腔内生长的息肉样肿块或结节,或呈壁内肿块,较少向腔外生长;瘤体通常较小,超过75%<2cm,单发多见,较少引起消化道梗阻。
强化特征:增强扫描显示富血供,动脉期呈显著强化 (CT值增加60Hu以上)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逐渐减低,此强化方式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特征性表现。
转移: 区域淋巴结转移 (40%-60%) 及肝转移,淋巴结转移主要位于肝门、胰周、腹膜后及肠系膜;肝转移灶强化方式与原发灶类似。不能以肿瘤大小判定分化程度,低分化的NEN有“小病灶早转移”的特点,位于壶腹周围的NEN恶性度高,即使直径较小也易发生转移。
鉴别诊断
(1)十二指肠腺癌。
(2)十二指肠间质瘤GIST。
(3)十二指肠淋巴瘤。
(4)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
(5)十二指肠异位胰腺。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3578
校对:王宇军
阅读:1595
文章已于2023-12-02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