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50岁,体检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入院。
病案讨论
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示:胰腺尾部上缘可见一类圆形囊性低密度影,直径约3.2cm,边界清,其内见分隔,分隔见钙化,增强示囊壁及分隔中度持续强化,病灶与胰腺关系密切。
胰腺MR平扫及增强示:胰腺尾部上缘见一直径约3.5cm类圆形长T1、T2信号囊性为主肿块影,边界清,其内信号欠均,可见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中度持续强化。
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Ca199:28.47U/ml(正常值0-27U/ml),余无异常。
术中所见:脾门区可见一囊型肿物位于胰尾部背侧面,附着于胰腺,其上为脾动静脉,包膜完整,边界清楚,术中考虑为良性病变。
大体标本:3.5*3.4*2.5cm灰白灰褐色肿物一个,切面呈囊性,囊内可见灰褐色液体流出,部分囊壁较厚,厚约1cm,囊壁内表呈灰白灰黄色。
病理诊断:(胰腺肿瘤)镜下见梭形细胞增生,考虑为神经鞘瘤,伴囊性变、玻璃样变及钙化。
胰腺神经鞘瘤病例极为罕见,多见于女性,几乎见于成年人。肿瘤常位于胰头部,多发生退行性改变,包括囊肿形成、钙化、出血、透明质化和黄色瘤样浸润。最常见症状是腹部隐痛或无症状;若出现上腹部压痛,常提示囊肿较大。
肿瘤大体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与胰腺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常可见半透明的神经外膜和纤维组成的包膜。肿瘤可呈实性、囊性、囊实性,但以囊性变多见,伴发水肿变性,出血时切面可呈灰色、灰黄色。镜下见肿瘤分为两种组织结构,Antoni A区及Antoni B区。Antoni A区又称细胞密集区,为致密的细胞结构和网状纤维,可见细长、梭形、境界不清、核长圆形的细胞,互相紧密平行排列呈栅栏状或不完全的旋涡状,称Verocay小体,此区含有微小血管,增强后可见渐进性明显强化。Antoni B区又称细胞疏松区,为疏松的黏液样结构,细胞呈多形性;此区缺乏血管,极易发生中心性坏死、出血及钙化等表现,增强后呈弱强化。Antoni A区和B区在肿瘤组织中可共存并相互移行,但部分肿瘤中也可出现以某一种结构为主的情况。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S-100蛋白、弹性蛋白、CD56呈强阳性,而细胞角蛋白AE1和AE3、平滑肌肌球蛋白、Desmin蛋白、CD34、CD117等指标均为阴性。
目前诊断胰腺神经鞘瘤主要依靠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对肿瘤诊断没有帮助。术前影像诊断对胰腺神经鞘瘤具有挑战性。CT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大小、形态及与胰腺周围组织的关系。由于胰腺神经鞘瘤特殊的病理结构,Antoni A区与B区相互移行交织,导致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匀(Antoni A区密度大,Antoni B区密度小),CT图像可见密度不均匀的肿瘤团块,增强后部分区域呈渐进性明显强化,部分区域若强化或无明显强化。目前通过CT检查只能了解肿瘤的密度及大小,对胰腺神经鞘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无太大帮助。MRI表现为肿瘤实性部分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增强后多数肿瘤渐进性明显强化。既往文献报道总结出神经鞘瘤的MRI双相征:(1)肿瘤实性部分于T2WI呈等信号、稍高信号;(2)T1增强后可见与T2WI区域完全相反的信号特征,即T2WI等信号区域明显强化;而稍高信号区域呈轻度强化或无明显强化。MRI的这种特征表现完全与神经鞘瘤的病理解剖特征一致:T2WI等信号明显强化区域对应病理的Antoni A区,T2WI稍高信号弱强化区域对应病理的Antoni B区。这种MRI双相征诊断胰腺神经鞘瘤的灵敏度为59%,特异度为100%。约2/3的胰腺神经鞘瘤发生出血、坏死、钙化等变性,形成囊肿,使胰腺神经鞘瘤与其他胰腺囊性病变类似,因此,胰腺神经鞘瘤需要与胰腺囊性病变进行鉴别。年轻女性的胰腺神经鞘瘤术前特别难以诊断,因为其影像学表现与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非常相似。在囊性肿瘤或假性囊肿的鉴别诊断中,必须考虑囊性胰腺神经鞘瘤,但胰岛细胞肿瘤、癌或其他罕见的良性肿瘤,如乳头状和实体肿瘤被需要考虑与实性胰腺神经鞘瘤进行鉴别。
多数胰腺神经鞘瘤为良性表现,但是由于神经鞘瘤可以恶变甚至局部肉瘤样变,影像学上的发现对这些疾病的准确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速进展,血管包裹,或内脏侵犯应怀疑恶变。总之,胰腺神经鞘瘤病例罕见,术前诊断困难,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特征的认识,将有助于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率及指导临床进行精准治疗。
参考文献:钟婧娇,詹茜,张雪凤,等.胰腺神经鞘瘤三例的影像学特征并文献复习[J].中华胰腺病杂志,2020,20(1):33-40.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3575
校对:王宇军
阅读:1716
文章已于2023-11-19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