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性,66岁,右侧腮腺区肿物术后4年,复发1年余。
现病史:1993年患者右侧耳后无意触及一黄豆大小肿块,质韧,无疼痛、破溃等不适,至1997年长大至直径约8cm肿物,不伴其他不适,于1997年11月行“左侧耳后肿物切除术”,术后病检提示良性(具体资料不明),2018年12月诊断为“右侧腮腺多形性腺瘤”行手术,术后4年内恢复良好,未见复发。2022年右侧腮腺原术区出现渐大肿物,形态不规则,否认明显疼痛及麻木,否认发热,否认咳嗽咳痰,病程中患者进食海鲜食物后,肿物出现明显肿胀不适,病程中,患者神智清,精神可,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体重减轻,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
病案讨论
影像表现:
腮腺CT:右侧后颅窝-腮腺区-颈部不规则肿块影,邻近骨质受累破坏,右侧颈部血管受推挤,部分境界不清,考虑:肿瘤侵及邻近组织可能。双侧颌下、颈部多发稍大及肿大淋巴结。
颈部MR平扫及增强:右侧腮腺区至口咽旁、后颅窝区异常信号肿块,考虑:恶性肿瘤,并侵犯右侧乙状窦、颈动脉及颈静脉可能,颌下及颈部间隙多发异常信号结节,考虑:转移性肿大淋巴结。患者腮腺区肿物范围大,余正常组织粘连严重。
病理诊断:
多形性腺瘤恶变。(右腮腺肿物)上皮源性肿瘤,局部见鳞状分化,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不排除多形性腺瘤可能。涂片中见异型细胞,考虑恶性肿瘤细胞。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arcinoma ex pleomorphic adenoma,Ca-ex-PA)又称恶性混合瘤、恶性多形性腺瘤及癌在良性混合瘤中,是来自多形性腺瘤的上皮恶性肿瘤,约占恶性唾液腺肿瘤的12%。90%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来源于多形性腺瘤恶变,少数为原发性恶性病变。其最常见的癌变组织类型有腺癌、未分化癌、粘液表皮样癌、肌上皮癌、腺样囊性癌等,多发生于腮腺,一般认为与病程长、反复自检有关。临床上,本病多见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较良性混合瘤发病年龄约晚10年。其主要表现为长期存在的无痛性肿块,偶可见出血、疼痛、面瘫和出现固定肿块改变。
病理基础
1.大体检查 肿瘤平均大小是多形性腺瘤的2倍,边界不清,无包膜或包膜大部分不完整,呈浸润性生长,切面实性,灰白色或褐色,可伴出血、囊变和坏死。
2.镜下表现 肿瘤具有典型多形性腺瘤结构和恶性癌或肉瘤成分,两者成分比例变化大。最新WHO唾液腺肿瘤分类指出:因Ca-ex-PA与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故其不应作为一个单独的诊断,而须明确指出恶性成分的类型与比例;另外,根据浸润包膜或邻近组织的范围和程度将其分为非浸润型、微浸润型和广泛浸润型。
影像学表现 Ca-ex-PA表现为腮腺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晰或模糊,可侵犯周围组织(神经、血管及骨质等)。
1.CT 表现 多为软组织密度肿块,部分内可见钙化或骨化,可出现面神经、周围间隙浸润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病变内可见轻中度强化。
2.MRI 表现 TWI 呈低信号,T₂WI多呈高信号,内信号不均,边缘模糊;增强可轻中度强化。
诊断思路与诊断要点
1.中老年人多见。
2.有良性肿块病史、病程长或有多形性腺瘤手术史。
3.腮腺肿块突然增大,或出现出血、疼痛或面瘫等症状。
4.肿块多为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或模糊,密度/信号不均,可伴周围组织浸润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3546
校对:王宇军
阅读:906
文章已于2023-11-1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