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63岁,因“发现右侧颈部包块1年”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颈部肿块,约鹌鹑蛋大小,无疼痛,无盗汗、乏力、无咳嗽;B超提示右侧颈部囊性包块。专科检查:颈软,右侧颈部颌下见一隆起肿块,质软,无明显压痛,表面光滑,活动度可,边界尚清,局部皮肤未见红肿及破溃,双侧颈部、腋窝、锁骨上下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病案讨论
影像表现:右侧腮腺下极深叶见囊性占位,CT平扫等密度,平均CT值约42HU,增强动囊壁及分隔见强化,病灶边缘与周围大血管分界清楚。右侧腮腺囊性占位,结合临床定性良性,鳃裂囊肿?淋巴上皮囊肿?
手术经过: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麻醉好后,沿右侧颈部包块作一长约3cm直行切口,高频电刀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包块,质稍软,大小约3.0x2.5cm,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包膜完整,钝性分离包块,将包块完整分离,包块完整取出,创面仔细止血,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无菌纱布蘸净后,未探及包块残留,伤口置入引流皮条一根,清点器械敷料无误后,予可吸收线逐层缝合伤口,术毕。手术顺利,麻醉满意,术毕返病房。术中使用高频电刀电凝止血。术后包块给予患者家属过目后送病检。
病理结果:(腮腺肿物)淋巴上皮囊肿。
淋巴上皮囊肿,又名良性淋巴上皮囊肿(BLC),主要发生于腮腺,也可见口底,约占所有涎腺囊肿的6%。
组织学检查见囊肿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内附多层扁平上皮,上皮组织周围为大量淋巴样间质,其中有淋巴滤泡形成。囊腔内含浆液性分泌物,肉眼呈米汤样,其中可有脱落的上皮、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与淋巴液相似因其组织发生是发生自鳃器异常还是发育过程中淋巴包含有涎腺一直有争议,现今都采用一种描述性命名,也有假定提出其囊性扩张与鳞状化生是由于腮腺内淋巴组织增生导致腮腺小管被阻塞所致,在组织学上类似于涎腺导管囊肿,但是其囊壁上有致密的淋巴组织。
本病临床少见,通常表现为单侧囊性肿块。有报道认为,发生于腮腺的淋巴上皮囊肿多数与 HIV感染有关,腮腺淋巴上皮囊肿是HIV阳性患者的早起临床表现之一。Shaha等认为腮腺淋巴上皮囊肿是HIV感染在头颈部的重要表现,在HIV阳性患者中占3%-6%。本例HIV阴性。BLC通常表现为单侧囊性肿块,见于40-50岁,而在HIV阳性患者中,病变通常是双侧、而且伴有明显的颈部淋巴结肿大和腺样体增生。
CT表现:腮腺淋巴上皮囊肿多表现为单发的薄壁囊肿,多呈圆形或类圆形,有时可向腮腺深面呈局部外凸状改变,边缘清楚,光整,本例呈单房囊状病变,有报道见多房囊状改变者。囊内有时可呈高密度,主要为囊内脱落上皮含量丰富致囊内液体粘稠。增强扫描囊内容物无强化,囊壁有中度以上强化。邻近组织除受压表现外,无其它改变,周围淋无肿大。主要与各种潴留性囊肿及发育性囊肿和腮腺淋巴结结核相鉴别。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3531
校对:王宇军
阅读:793
文章已于2023-11-08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