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食管平滑肌瘤

郭芳

发布于2023-11-06 12:42

免费
简要病史

性别:男  职业:医生

 诉:上腹烧灼感伴稀便8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烧灼感、恶心、未吐,伴反酸、嗳气、打嗝,无明显腹痛,略腹胀,进食后加重,排黄绿色稀粥样大便4-5次/日,无发热,无粘液及脓血,无里急后重感,于家中口服“奥美拉唑胶囊、氟哌酸胶囊”等药治疗,近1月上述症状加重,口服上述药物无好转,今日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


影像资料
1/10
病例讨论

病案讨论

    影像表现:纵膈内气管隆突下水平可见软组织密度结节影,密度均匀,其内未见明显钙化灶,该段食管腔狭窄,尚未见明显阻塞,其上段食管未见扩张,病灶边界光整,增强呈轻度强化。

image.png

    病理诊断:食道)梭形细胞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支持平滑肌瘤。

    免疫组化:49156: SMA(+)  Desmin(+)  S-100(-)  CD34(血管)  CD117(部分+)  DOG1(部分+)K167 (+<1%)


食管平滑肌瘤

一、概述食管平滑肌瘤是食管病变中常见的良性肿瘤,早期食管平滑肌瘤多无临床症状,一般多是因日常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引起不适行胃镜检查发现。出现症状时病灶长径通常较大,需外科手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多发生于食管的中、下段,仅约10%的食管平滑肌瘤发生在食管的上段,主要原因是平滑肌在下段占主导地位。

       平滑肌瘤生长缓慢,病变的大小可能多年不变化,部分患者在漫长的病程中对病变引起的不适症状缓慢耐受,导致食管平滑肌瘤多在发病数年至十数年后才出现明显症状,为早期诊治增加难度。

       食管平滑肌瘤主要于壁间、粘膜下或浆膜下, 向腔内或腔外生长, 或呈哑铃形生长。大小、形态不一, 呈圆形、卵圆形或生姜状, 表面光滑。

二、影像表现

食管造影:首选检查钡剂分流:剂经过肿瘤上方时可有短暂的停留,随即沿肿瘤与正常食管壁的间隙流过;双边征:剂通过后,肿瘤上下端的食管收缩,局部食管轻度扩张,可显示肿瘤的大小、边界;环形征:覆盖在肿瘤上下端的剂可见表现为与食管长轴垂直的弧形阴影;钡剂充盈相可见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也可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CT表现:为向腔内或腔外突出的圆形或者半圆形软组织肿块,表面光滑,临近食管壁正常,与周围心包、大血管的界限清晰,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的肿块,肿瘤环绕食管壁生长,正常部分食管壁不增厚增强扫描后肿瘤呈均匀轻度强化

三、鉴别诊断

食管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影像学表现:剂通过缓慢、受阻:不规则粘膜皱襞破坏、中断、消失不规则腔内充盈缺损;不规则管腔狭窄,病变以上扩张;不规则腔内龛影;局部管壁管腔狭窄,

纵隔内肿大淋巴结单发者很少,对食管形成压迫者只是其中一部分淋巴结转移瘤有时可以直接侵犯食管,使其表面不规则淋巴结核常常有钙化,常为边缘的环形钙化和其内的小斑点状钙化,食管平滑肌瘤也可以出现钙化,但常见于较大的肿块。

食管囊肿通常位于椎体旁的气管分叉及下方处,囊壁较一般的支气管囊肿厚;病灶无脂肪成份,食管囊肿为囊性病变,随呼吸及食管蠕动形态有所改变,若随平吸形态有所改变则考虑为食管囊肿,若无改变则考虑平滑肌瘤或其他病变,食管黏膜推压改变,无破坏中断,CT上显示病变位于食管壁内或食管旁,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CT值约为0~20HU,增强扫描后病变不强化

食管间质瘤CT上表现为壁内软组织肿块,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与肌肉增强程度近似,增高程度高于食管平滑肌瘤。大于4.5 cm的肿瘤内部常有缺血性囊变、坏死区。钙化不常见。内窥镜检查时食管 GIST 多伴有溃疡,而食管平滑肌瘤一般没有粘膜溃疡。

小结

食管平滑肌瘤约占食管良性肿瘤的2/3,病史一般较长,自数月至数年不等,症状多轻微,个别肿瘤明显突入后纵隔而可出现背部疼痛,肿瘤常呈边界锐利、光整的充盈缺损,切线位呈宽基底半圆形少数缺损呈分叶状或多结节状,缺损与正常食管分界清楚,其夹角常为钝角,当肿瘤被清楚地勾画出来成“环形征”时,为本病的典型X线表现。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3514

校对:王宇军

阅读:924

文章已于2023-11-1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