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

郭芳

发布于2023-10-31 22:52

697

患者 男 颅脑外伤入院

1/10

病案讨论

    影像表现左侧颞部颅板下可见梭形高密度影,密度不均,邻近脑实质受压,左侧颞部颅骨骨质不连续。


    硬膜外血肿(EDH)是指颅骨和硬脑膜之间血肿。正常情况下,颅骨和硬脑膜外侧是紧密相连,没有空隙。EDH通常与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损伤有关。

    病理与临床 外伤后硬膜与颅骨内板剥离而出现腔隙,并为破裂血管的出血所填充,形成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多为冲击点伤,约占各种外伤性血肿的1/3,好发部位为颞顶区。由于硬膜与颅骨内板粘连紧密,故血肿局限呈梭形,血肿可跨越硬膜返折如大脑镰和天幕,但不跨越硬膜附着点如颅缝。85~90%并发颅骨骨折,且80%的骨折位于血肿同侧。患者于外伤后出现剧烈头痛,伴恶性、呕吐,甚至昏迷,典型者可出现典型的中间清醒期。

    影像学表现

 (1)CT:①多位于骨折附近,不跨越颅缝,表现为颅骨内板下边缘锐利的双凸形或梭形高密度影,CT值40~80HU。②2/3急性期硬膜外血肿密度均匀,约1/3病例密度可不均,呈高低混杂密度,提示活动性出血。③少数病人受伤时无症状,以后发生慢性硬膜外血肿,呈等密度,血肿时间较长时可见钙化甚至骨化,以包膜钙化多见;增强扫描可显示血肿内缘的包膜增强,有助于等密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④可见占位效应,病变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中线结构可移位。⑤CT骨窗可显示伴随的颅骨骨折。

 (2)MRI:①血肿呈双凸形或梭形,边界锐利,位于颅骨内板和脑表面之间,不跨颅缝。②血肿的信号强度改变与血肿的期龄有关。③急性期,T1WI血肿信号与脑实质相仿,T2WI呈低信号。④亚急性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⑤慢性期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⑥患侧邻近脑皮质因血肿占位效应受压扭曲。

    鉴别诊断

  (1)硬膜下血肿:可与硬膜外血肿同时存在,CT表现大多呈新月状(偶为双凸形),可超过颅缝,甚至可占据整个大脑半球的硬脑膜下腔。

  (2)硬膜外积脓:CT增强扫描在颅骨与脑之间有时可见一增强带,代表被感染增厚的硬膜。




校对:王宇军

阅读:697 ,文章已于2023-11-04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