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 者:女,58岁。
主 诉:腹胀、反酸1天。
现病史:患者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伴反酸,无恶心呕吐,无呕血,无黑便,无发热,来**医院门诊就诊,门诊完善CT提示“肝脏多发囊性病变,双肾钙盐沉积,右中腹部肿瘤性病变”。门诊以“腹腔肿瘤”收治入院。起病以来,患者神志清楚,睡眠食欲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减轻。
既往史:无特殊。
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10.20ng/ml(参考范围0~7ng/ml),余无异常。
病案讨论
腹部CT平扫及增强示:右腹部可见一大小约12*7.8*12.5cm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其密度不均,增强呈不均匀渐进性中度强化、其内见无强化囊变坏死区。
腹部MR平扫及增强示:右侧腹膜后可见一团块状等T1稍长T2信号肿块,其内信号不均,可见斑片状、裂隙状长T2信号,病灶边界清楚,大小约12*7.5cm,邻近脏器结构受推移。DWI示病灶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病变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病灶与下腔静脉关系密切。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
术中所见:右中上腹膜后间隙可见椭圆形肿物,约12*10*8cm大小,边界清楚,有包膜,质中韧,与下腔静脉关系密切,与十二指肠、右侧结肠系膜及右侧输尿管见粘连,右下腹可见轻度肠粘连。
病理结果:1.(腹膜后肿瘤)送检最大径约14cm椭圆形肿物,镜下见梭形细胞增生,细胞排列密集,核分裂象易见,局部可见异型细胞,并见坏死,考虑为平滑肌肉瘤。2.(下腔静脉)内可见肿瘤组织。
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leiomyosarcoma,PRLS)是腹膜后较常见的软组织肉瘤,其发病率约为28% ,仅次于脂肪肉瘤,约70%~90%为恶性。PRLS起源于腹膜后间隙的平滑肌组织,如血管壁平滑肌、胚胎中肾管残余平滑肌,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主要有三种生长方式:完全血管外生长 ( I型,62% ) 、同时向血管内外生长( II型,33% ) 、完全血管腔内生长( III型,5% ) ,I型最多见,本例位于右侧腹膜后,大部分肿瘤组织位于下腔静脉之外,属于II型。PRLS的临床症状与肿瘤的生长方式直接相关,由于腹膜后间隙较大、器官较少,肿瘤体积常较大,症状出现晚,多因腹胀、腹痛、恶心等就诊。II型与III型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表现形式与受累的静脉相关。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低,术后多会复发、转移,主要是血行转移。
I型PRLS常表现为体积较大的分叶状腹膜后肿块,有大而明显的囊变坏死区,可起源于腹膜后任何部位的平滑肌组织,与血管关系多不密切。常规超声检查常表现为分叶状的不均质低回声,由于出血或坏死,内常见不规则囊变无回声区。与肝脏相比,实性成分呈等回声或稍高回声。PRLS 的体积一般较大,超声检查容易发现病灶。增强 CT 检查中,肿瘤的实性部分多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高于肌肉密度。肿瘤生长速度较快,容易供血不足,可见无增强坏死区,钙化罕见,据文献报道钙化可见于伴随骨肉瘤分化的罕见情况。肿瘤实性成分于MRI 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及DWI呈高信号,强化方式与CT相似;坏死部分于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如伴出血,T1WI可呈高信号。肿瘤常侵犯或推挤周围组织,如肾脏、输尿管、肝脏、肾上腺、胰腺、胃等。II型PRLS的影像学表现取决于血管内和血管外成分的相对大小,若血管外成分较大时,血管受压变扁,较难与I型区分。据文献报道,III型多位于膈肌与肾脏间的下腔静脉,体积常小于另外两种类型,出血坏死相对少见,可沿下腔静脉延伸至右心,甚至肺动脉。超声检查最初表现为小的腔内实性肿块,随着肿瘤体积增大,下腔静脉管腔随之扩大。CT最典型的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肿块致下腔静脉扩张,管腔完全或几乎完全闭塞,但CT平扫图像较难发现病灶。而在MRI检查SE序列中,未闭血管信号流空呈低信号,或者在GRE序列中血管呈高信号,均可与实体肿瘤形成对比。免疫组化最常用的抗体指标是传统的平滑肌标记物,包括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Desmin)和高分子量钙结合蛋白(h-Caldesmon),上述两种以上为阳性更有利于该病的诊断。
I型及II型需与其他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相鉴别:一、脂肪肉瘤:腹膜后最常见的肿瘤,影像学检查多可显示其内脂肪成分,即使体积较大、恶性程度高,但少见出血坏死;二、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常伴出血坏死,二者鉴别较为困难,需要借助免疫组化;三、淋巴瘤:肿瘤密度及信号较为均匀,一般无坏死,常包绕而不侵犯腹膜后血管、输尿管,增强呈轻度强化;四、孤立性纤维瘤:瘤周瘤内可见多发流空血管(“蛇纹血管征”),有时与PRLS鉴别困难(本例易误诊为SFT),当肿瘤出现邻近大血管受累表现,则可能是PRLS的诊断依据;五、神经鞘瘤:常伴囊变,且囊变范围较大,多位于脊柱旁,可伴钙化,不侵犯血管;但肿瘤较大时,二者鉴别仍需靠免疫组化。III型PRLS需与静脉内血栓鉴别,增强检查中病变见强化时即可明确诊断,超声造影实时全程观察,可捕捉到肿瘤内的全程灌注信息,对诊断血管内病变更具优势。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3456
校对:王宇军
阅读:1364
文章已于2023-11-05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