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查看全文

足副舟骨综合征

赵朝伦

发布于2023-10-29 21:20

免费
简要病史

女性,30岁,反复左足疼痛1月,查体左足内侧缘压痛。

影像资料
1/10
病例讨论

病案讨论

     影像所见CT左足舟骨见副骨,与舟骨结节形成关节,边缘骨质硬化;MRI骨质内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PDWI压脂序列高信号,胫后肌腱鞘内见长T1长T2液体信号影。

    影像诊断结合临床考虑左足副舟骨综合征

1698586330177.jpg

     足副舟骨综合征副舟骨又称胫外骨,是足部最常见的副骨,位于舟骨内后侧,可单侧出现,亦可双侧对称出现,因其解剖的特殊性,导致舟骨与副舟骨之间因运动而互相撞击,使舟骨、副舟骨形态、功能发生异常,引起足部内侧特定部位产生疼痛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之为足副舟骨综合征,或又称为足副舟骨撞击综合征。足的副舟骨是舟骨结节部第二化骨中心的先天异常,是最常见的足副骨,在舟骨结节内后侧形成一个独立的副骨,可与足舟骨相连,亦可作为籽骨单独存在。Dwight于1970年首先提出足副舟骨的分型概念,2007年由Coughlin等提出根据足副舟骨的形态、大小、与胫后肌腱的关系、足副舟骨与舟骨之间是否有纤维软骨相连等的情况,将足副舟骨分为3种类型:Ⅰ型,又称籽骨型,为小的骨块,边缘整齐,圆形或椭圆形,和舟骨结节不相连,亦没有纤维软骨连续,骨块位于胫后肌腱内,此型在临床上常无症状;Ⅱ型,又称圆帽型,此型副舟骨体积大于Ⅰ型,并和舟骨结节间以纤维软骨相连,形成假关节,此关节为微动关节,颈后肌腱部分附着于副舟骨。因此受到外力后容易损伤而出现临床症状;Ⅲ型,又称舟骨角型,此型副舟骨和舟骨结节间部分性或完全性骨性相连,此型无关节结构,较为稳定,常致舟骨体积增大,损伤概率介于型和型之间,多因与鞋内面摩擦而引起症状。

1698643034660.jpg

   MRI典型的征象为足舟骨、副舟骨骨质水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2WI压脂序列称不均匀高信号,病变主要集中在副舟骨-舟骨关节面两侧结合部,但并非所有病例同时累及舟骨和副舟骨。当胫后肌腱对副舟骨的牵拉,使足舟骨、副舟骨关节受应力作用,导致关节纤维软骨变性、损伤,使关节连接处强度降低,致关节间隙增宽,部分关节软骨撕裂继而发生炎症,进一步向关节面下骨质侵犯,导致关节面骨质囊变、破坏、增生硬化等改变。本例符合Ⅱ型,足舟骨结节与副舟骨形成关节,骨性关节面硬化,MRI显示关节面下骨质水肿。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3445

校对:王宇军

阅读:1939

文章已于2023-10-3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