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40岁。半年前出现阵发性胸闷,活动时明显,无咳嗽,咳痰。
病案讨论
CT表现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结节影及局部囊状透光区,边界较清,增强扫描可见降主动脉分支供血。
临床诊断:肺隔离症。
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一类少见的、由体循环供血的先天性发育畸形,系因胚胎肺组织与正常支气管肺组织出现隔离,由体循环发出异常分支动脉供血且无肺功能的局部组织。
解剖学上,根据隔离肺组织与正常肺组织间有无完整胸膜分隔,分为叶内型(同一脏层胸膜内)和叶外型(自身胸膜包绕),以叶内型较为多见。
叶内型肺隔离症目前被认为是后天获得,依据以下:1.多发生于成年人或老年人,多无前期肺部病变的证据;2.没有肺血管的发育异常,也很少伴有其他发育异常;3.病变部位回流血管为正常肺静脉,且肺组织内有空气,提示病变部位曾经是正常肺组织。
病理分型及特点:
1.叶内型(intralobar Sequestration )(80%):
同一脏层胸膜所包裹
与正常的支气管相通或不相通
后基底段常见,左下叶后基底段(约60%)
常伴反复的感染
2.叶外型(extralobar Sequestration ):
独立的脏层胸膜,不与支气管相通
纵隔、膈下、心包或肺内
伴心脏和膈肌畸形多见
不易并发感染
3.内外混合型:少见
肺隔离症的血供:
体循环的分支,主要是降主动脉,少数来自腹主动脉,也有来自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等。PS的供血动脉多为一支,少数也可以多支(可由主动脉和肺动脉分别发出);叶内型肺隔离症的血液回流入下肺静脉导致左-左分流,偶有叶内型回流到体循环静脉;叶外型肺隔离症血液回流入半奇静脉、奇静脉、下腔静脉、无名静脉、肋间静脉等,此时无分流问题。
临床表现:
叶内型 半数以上青春期后诊断。继发感染后,影像检查时发现含气薄壁囊肿,与邻近气管相通,一至数个空腔,腔中有空气与液平面。囊肿周围肺组织常有肺炎,炎症消退后可证实阴影的囊性特征病变;
叶外型 常见于新生儿,一般多无症状,肿瘤状或分叶状致密影,边缘整齐,半数以上1岁内可诊断。
影像表现:
1.叶内型 :表现为膈上区肺下叶基底段脊柱旁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典型者呈蜂窝状改变,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囊样透光区及低密度影,有的可见气-液平面或液液平面,少数见斑点状钙化;如伴发感染,病灶可呈脓肿样改变,边缘模糊不清,周围可见轻度肺气肿改变。
2.叶外型 :表现为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密度影,多数患者病灶密度均匀;少数病灶可见多发小囊状低密度影。
3.CT增强:多数肺叶内型及少数肺叶外型呈不规则强化,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另外可见肺隔离症来自体循环的供血动脉。
4.PS影像表现多样,显示异常体循环供血动脉是诊断PS的关键征象。
鉴别诊断:
1.肺脓肿:起病急,有发热、咳嗽、胸痛、咳大量脓臭痰,白细胞增高,一般以上叶后段及下叶背段多见,临床表现典型,治疗后变化快。影像表现为厚壁空洞,内见液平,内壁较光整,外缘粗糙,很少呈囊状、边界清楚的阴影,肺隔离症伴感染时平片和平扫CT难鉴别,增强可区分。
2.肺癌:一般年龄较大,肿块有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等,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可见实性部分强化,常伴淋巴结肿大。
3.支气管囊肿:支气管囊肿可单发或多发,呈单房或多房;含液囊肿可为澄清或血液;若囊肿与支气管相通可成为含气囊肿或液气囊肿。影像表现:肺窗上含液囊肿表现为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楚锐利;纵隔窗上囊肿密度均匀,CT值为0-20HU;如合并出血或囊内蛋白含量较高,则CT值相应增高;含气囊肿在肺窗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无肺纹理透亮区,纵隔窗上多能显示其薄壁;液气囊肿在肺窗及纵隔窗上均可见气-液平面;与支气管相通的囊肿内容物可以咳出,也可形成含气或含液的囊腔,易合并感染;反复感染导致囊壁增厚、纤维化,甚至形成软组织肿块;当表现为肺内单纯囊肿及含液囊肿时,CT平扫难以鉴别,增强扫描及后处理重建可显示PS异常供血及引流血管。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3425
校对:王宇军
阅读:1028
文章已于2023-11-0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