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33岁,因“头颈部疼痛3月”就诊
病案讨论
CT检查所见:寰椎上关节凹后缘至后弓上方间的骨性桥接。(如图)
影像结论:寰椎后桥(双侧)
寰椎椎动脉沟是由寰椎侧块、后弓及椎弓根共同组成,部分可见骨桥或沟环横跨其上与之形成一个骨性通道,即寰椎椎动脉沟坏,其内有椎动脉、椎静脉、交感神经从及第1颈神经穿过。寰椎椎动脉沟环发生率报道不一,2.4%-16.7%;临床病例中,多次发现一个家系中有几代人有沟环,但无明显性别差异,推测可能与遗传有关。解剖学者认为沟环是一种颈椎先天畸形,是人类进化过程的退变特征。原始人类的椎动脉沟周围绕着完整的骨性通道,若该骨性通道的侧壁和(或)顶壁退化不完完全,椎动脉沟周围遗留的部分骨性结构即形成沟桥。廖余胜等研究认为所有围绕于椎动脉沟周围退化不全的骨性结构应归属于沟桥,并根据其与椎动脉沟管的位置关系分为五大类型,即寰椎后桥(寰椎上关节凹后缘至后弓上方间的骨性桥接)、寰椎侧桥(寰椎上关节凹上端与横突上缘间的骨性桥接)、寰椎边桥(寰椎后弓结节外缘与横突后根基底部后缘间的骨性桥接)、寰椎中桥(寰椎上关节突后缘的额外骨性突起)及复合桥(多种沟桥同时发生)。根据形态可分为完全型、不完全型(前半环型、后半环型)、断环型。有学者指出中国人椎动脉沟环半环型者占大部分(约65%)。
临床意义:寰椎后桥患者多有椎动脉及颈神经症状,如眩晕、头痛及颈部不适、肢体麻木等一系列症状,即沟环综合征;亦有无症状患者。无症状可能是因为后弓与后桥之间的孔还能容许椎动脉和第一颈神经通过之故。
有症状者原因是:1.椎动脉受机械性刺激或交感刺激反射造成椎动脉动力性痉挛所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有颈椎骨质增生或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中易发生;2.寰椎侧块、后桥伴有颈椎体失稳者以老年人居多,均可出现明显症状,主要是由于椎动脉在解剖走行上有多个迂曲,当颈段椎体失稳后使椎骨之间内平衡、软组织之间外平衡、骨与软组织内外平衡之间关系发生失调,并产生相应的软组织痉挛和无菌性损伤,加上寰椎侧、后桥的存在,尤其是在头颈部旋转活动时,使椎动脉第三段通过椎动脉沟,在穿过骨桥与椎动脉沟形成的沟环时易受到障碍,挤压发生痉挛,影响血流而导致颅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内环径线的大小对临床症状有一定影响,径线越小对椎动脉的压迫程度越重,临床症状越显著。
多层螺旋CT扫描容积重建表现:寰椎后桥可分为完全型、不完全型。三维容积重建能够清晰地立体显示,并能旋转多角度观察,更好地显示后桥的类型,桥环形态及大小,特别是颈部 CTA 更易显示骨桥与血管间的关系;本例寰椎后桥属于完全型。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3382
校对:王宇军
阅读:1639
文章已于2023-10-26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