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55岁,因“发现左侧腮腺肿大2年”入院
病案讨论
影像学表现:左侧腮腺形态稍增大,其下极见一团块状异常信号影,大小约40*32*25mm,边界尚清,T1WI以等信号为主,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DWI以高信号为主,其内见低信号,ADC信号减低 (0.6),增强扫描可见轻中度强化,周围见多发淋巴结,部分肿大。
影像学结论:左侧腮腺下极占位伴周围肿大淋巴结,考虑腮腺腺淋巴瘤可能 (Warthin 瘤),建议穿刺除外恶性。
病理诊断:左侧腮腺”Warthin瘤.
病理诊断:“左侧颈部”淋巴结呈增生性病变,考虑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建议随诊复查。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Ki-67(生发中心及少量生发中心外+)、CD3(部分+)、CD5(部分+)、CD20(部分+)、CD79a(部分+)、PAX-5(部分+)、CD10(生发中心+)、Bc1-2(生发中心外+)Bc1-6(生发中心+)、CD21(FDC网+)、CD23(FDC网+)、CyclinD1(-)、CD43(部分+)、CD38(部分+)、CD138(少量+)。
腮腺腺淋巴瘤
【概述】 腮腺腺淋巴瘤又称Warthins瘤或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其发病率仅低于多形性腺瘤,约占腮腺自性肿瘤的10%。多认为是迟发性过敏反应、淋巴结及淋巴组织内的涎腺组织异位增殖所致。多见中老年男性,男女比约为3.3:1。与长期吸烟密切相关。好发于腮腺后下极。手术易剥离,很少复发。
【病理】
1.肉眼肿瘤呈圆形,表面光滑,质软,包膜完整。切面部分实性,部分囊性。实性区域呈灰白色,质地匀细,偶尔呈干酪样;囊性区域含黏液样或乳汁样物。
2.镜下所皮和巴样组织组成。上皮成分构成不规则的腺腔或囊腔,并呈乳头突入腔内。上皮成分为假复层上皮,柱状细胞从基底达腔缘;锥形细胞起于基底,镶嵌于柱状细胞之间。间质内富含淋巴细胞,可见淋巴滤泡。
【临床表现】
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短不一,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肿物,一般无痛,部分病例伴有疼痛,可有消长史。查体见单个或多个肿物,表面光滑,活动度良好,质地较软。肿瘤的临床特征是时大时小,这与囊内容物的溢出和间质淋巴组织的变化有关,有的甚至可完全消失。
【影像学表现】
表现为腮腺内边缘清楚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呈实性或囊实性,病灶可为单侧单发、单侧多发、双侧单发或双侧多发。
1.CT表现 ①病灶多位于后下极,双侧发病或多灶性;②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实性或囊实性,边缘清楚,无钙化;③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减退;④可见贴边血管征或贴边血管浅分叶征。
2.MRI表现T1WI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上病灶信号多变,可为中、高信号,也可为等、低信号。DWI弥散受限。虽然信号缺乏特异性,一般T2WI低信号常提示本病。
【推荐影像学检查方案】
CT和MRI能清晰显示腮腺腺淋巴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缘及周围组织情况,根据腺淋巴瘤的影像表现特征可作出正确诊断。
【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①中老年男性;②病灶多位于后下极,可双侧发病或多灶性;③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④边缘清楚,可见贴边血管征或贴边血管浅分叶征;⑤可伴有囊变,无钙化;⑥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减退。
2.鉴别诊断
(1)腮腺多形性腺瘤:多见于40岁左右中年女性,单侧发病,一般无疼痛。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合并囊变、钙化,增强后强化明显。MRTWI上信号增高且广泛不均匀。
(2)腮腺囊肿:表现为腮腺囊性肿块,无实性成分,增强扫描内部无强化,可有囊壁强化。
(3)腮腺淋巴瘤和转移瘤:均可表现为双侧或多发的腮腺结节或肿块。淋巴瘤密度均匀,边缘清楚,肿块大而坏死少,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并可融合成团块状;而腮腺转移瘤多有原发瘤病史,常伴有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及转移。
【诊断精要】
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极,多灶性或双侧发病常提示本病的诊断;贴边血管征及贴边血管浅分叶征是腮腺腺淋巴瘤特征性CT 表现;T₂WI病灶信号多变,一般T2WI低信号常提示本病;根据影像表现,结合患者为中老年男性,可作出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3061
校对:王宇军
阅读:998
文章已于2023-11-17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