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26岁,发现右耳前肿物1年半。
病案讨论
MRI表现:右侧腮腺局部见有大小约14mm*11mm之类圆形异常信号影,T1W呈低信号, T2W、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边缘清楚,相应血管局部受压。左侧腮腺形态及信号未见明显异常改变。颈部两侧血管结构清楚,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影。
MRI诊断:右侧腮腺占位性病变,考虑良性肿瘤性病变,基底细胞腺瘤可能,混合瘤及肌上皮性肿瘤待排。
病理诊断:右侧腮腺”基底细胞腺瘤。
巨检:灰白结节状肿物,大小1.6x1.5x0.4cm;表面包膜完整;
镜检:肿瘤由基底样细胞构成,呈实性、管状、筛状排列,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局灶累及包膜;周围腮腺组织内检及淋巴结2枚呈反应性增生。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Ki-67(2%+)、P53(<5%+)、CK7(+)、CAM5.2(+)、P63(+)、P40(+)、 Calponin(部分+)、CD117(+)、S-100(部分+)、CEA(一)。
特殊染色结果:PAS(+)。
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CA)又称基底样单形性腺瘤,是单形性腺瘤的一个特殊亚类,相对罕见,约占涎腺肿瘤的2%,80%发生于腮腺,常见于60岁以上的女性。该肿瘤起源于闰管细胞或储备细胞,由单层的基底细胞样上皮细胞和显著的基底膜样结构构成,缺少多形性腺瘤中常见的黏液软骨类基质成分。预后较好,术后复发率远低于多形性腺瘤。
【病理】
1.肉眼所见 肿瘤呈圆形,表面光滑,境界清楚,包膜完整。切面为实性,灰白色或灰黄色。肿瘤可囊性变,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褐色黏液样物。
2.镜下所见上皮细胞呈柱状或立方状,体积较小,颇似上皮的基底细胞。肿瘤形成上皮团块或上皮条索。团块周边的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有明显的基底细胞膜样结构包绕。
【临床表现】
腮腺基底细胞瘤与其他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相似,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无意中发现耳垂下无痛性、可移动肿物而就诊。多位于浅叶,表面光滑。一般体积不大,直径多为2~3cm。肿瘤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较软。无面神经麻痹症状。
【影像学表现】
具有腮腺良性肿瘤的一般特征。好发于腮腺浅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肿块较小。
1.CT表现 平扫呈不均匀等密度结节,边缘多较清楚,可见明显的囊变区。均可见包膜,呈低密。增强扫描动、静脉期均显著强化,薄壁环形强化,且有大小不等的壁结节。其特征性表现为内部可见条带状或星状低密度无强化区。
2.MRI表现与肌肉组织相比,肿瘤实性部分TWI呈低信号,T₂WI呈低信号;囊性部分TWI呈低信号,TWI呈高信号。包膜T₂WI呈低信号。出血灶T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可见壁结节;囊变区不强化,表现为小裂隙样、小片状不强化区。
【推荐影像学检查方案】
CT和MRI均能清晰显示基底细胞腺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缘及周围组织情况,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诊断要点 ①常见于60岁以上女性;②腮腺椭圆形肿块;③边缘清楚,可见低密度(低信号)包膜④可见囊变及壁结节;⑤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特征性表现为内部可见条带状或星状低密度无强化区。
2. 鉴别诊断
影像学上基底细胞腺瘤多具有典型的良性肿瘤表现,一般易与典型的恶性肿瘤相区别。但仅根据基底细胞腺瘤的形态学改变有时尚不能将其同腮腺区其他良性肿瘤区别。近来,动态增强CT和MRI研究显示:基底细胞腺瘤的时间-密度曲线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多形性腺瘤和Warthin瘤有所不同,可作为相互鉴别的参考依据。三者之间的不同表现为:基底细胞腺瘤表现为对比剂的快速持续流入;Warthin 瘤表现为对比剂的快速流入和快速流出;多形性腺瘤表现为对比剂的缓慢持续流入。
【诊断精要】
年龄较大的女性患者,腮腺浅叶内单发类圆形、边界清楚的病灶,CT增强扫描表现为薄壁环形明显强化且有壁结节,MRI表现为短T长T信号,增强后内见裂隙样、小片状低信号,诊断时要考虑基底细胞腺瘤的可能。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3058
校对:王宇军
阅读:958
文章已于2023-10-02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