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57岁,发现右上腹肿块4月
患者4月前自检右上腹可触及一肿块,边界清,无腹痛,无压痛反跳痛,一周前至下级医院就诊,查腹部增强CT见一软组织密度影占位,大小约118*88*145mm。现患者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急,无腹痛腹泻,无消瘦等不适。大便2次/日,自诉大便变细,为进一步诊治,门诊拟“腹腔肿瘤”收治入院。
病案讨论
CT所见 :右中上腹腔内囊实性巨大占位,病灶部分与肠管分界欠清,增强后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大小约120mm*88mm*156mm,病灶近边缘处局部气泡影,周围相邻结肠见明显增粗迂曲血管影,部分血管向病灶内穿行。胃幽门部迂曲扩张。 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边界清晰;肝右叶可见钙化灶,肝实质不均匀强化。增强扫描肝右叶可见椭圆形稍低密度影,大小约25mm*13mm,平扫呈等密度,动脉期边缘斑点状强化影,延迟期部分渐进性填充强化。
MRI所见: 右中上腹腔内巨大占位,大小约120mm*88mm*156mm,与结肠及十二指肠关系密切,内部信号不均匀,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不均匀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内见斑片状无强化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且持续性强化,病灶内见多发T2WI低信号,呈持续性强化。病灶与邻近结肠分界不清晰,病灶内见多发迂曲血管影。 肝脏形态正常,肝包膜光整,肝右叶S8段、S6段见T2WI高信号(se4,im6、18),较大者大小约24*14mm,动脉期边缘点状强化,后强化范围扩大;肝右叶S5段(se4,im13)见T2WI稍高信号,大小约17*10mm,增强后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较均匀稍高信号;肝右叶另见T2WI低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
手术经过:患者今全麻下行“腹腔巨大肿瘤切除+右半结肠切除+十二指肠部分切除+肠粘连松解术”。术中见右上腹肿瘤约15cm,根部起源于升结肠,局部侵犯十二指肠水平段,余肝脏、腹盆腔未见明显转移性病灶。术中冰冻示:腹腔梭型细胞肿瘤,确诊待常规。术程顺利,出血约800ml,术中输红细胞2u,麻醉满意,患者安返病房。术后诊断:腹腔梭行细胞肿瘤:胃肠间质瘤可能。
病理诊断:“右半结肠+回盲部+腹膜肿瘤”切除标本:“升结肠”梭形细胞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可符合侵袭性纤维瘤病(肠系膜纤维瘤病);上、下切缘(-),肠系膜及肠周淋巴结18枚未见肿瘤示反应性增生。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梭形细胞:CD34(-)、CD117(-)、Bc1-2-)、SDHB(+)、Desmin(灶+)、SMA(灶+)、S-100(-)、Ki-67(个别+)、P53(个别+)、STAT6(-)、CKpan(-)、HMB-45(-)、MelanA(-)、SOX1O(-)、CD56(-)、EMA(-)、Syn(-)、β-Catenin(核+)。
侵袭性纤维瘤病又名韧带样瘤、韧带样纤维瘤病,是一种纤维母细胞及肌纤维母细胞克隆性增生性病变,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腹部外伤、手术史、雌激素水平、遗传等因素相关。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可以分为腹壁型、腹壁外型和腹腔内型,肠系膜纤维瘤病是腹腔内型纤维瘤病组中最见的一种,以侵袭性生长和局部复发潜能为特征,临床视为潜在低度恶性。
临床表现
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好发于成年人,女性患者略多见。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 在做腹部检查或剖腹手术中偶然发现;部分病例可因肿块增大引发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梗阻、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少数病例可同时伴有腹壁纤维瘤病。肠系膜纤维瘤病多为散发性,少数患者伴有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肿瘤多位于小肠系膜,部分可位于回结肠系膜、大网膜或腹膜后。常为无痛性、缓慢生长的肿块,肿瘤多为单中心性,少数可表现为多中心性。CT检查缺乏特异的影像学特征,常表现为不规则肿块,边界尚清或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病理特征
组织学特点:肿瘤由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及胶原纤维组成,比例因病变区域不同而异,病变内可见散在分布的薄壁血管以及局灶淋巴样细胞浸润;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呈梭形或星状,形态较温和,呈平行状或波浪状排列,染色质稀疏或呈空泡状,可见小核仁,核分裂像罕见;常见梭形纤维母细胞束浸润至周围脂肪和平滑肌内,部分区域可见明显的出血,少数病例间质可呈黏液样变性;病程较长病例胶原纤维成分明显增加,呈瘢痕疙瘩样。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增生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弥漫表达Vimtin,不同程度表达SMA和MSA,少见表达Desmin和CD117,通常不表达Caldesmon、CD34、Dog-1、CK、ALK、EMA、S100和SOX10;β-catenin核染色阳性具有诊断价值,对于β-catenin表达阴性的可疑病例可以加做CTNNB1(β-catenin)突变检测
影像表现
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①主要发生于肠系膜区。提示其好发于胃肠道外,与间质瘤常起源于胃肠道不同。
②肿块常为单发,多为卵圆形或不规则形。
③肿块边界大部分清晰,部分病变局部浸润,可包裹邻近肠管壁,甚至可穿透肠管壁,从而导致病灶出现积气或气液平面。。出现此征象时常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肿块实性成分强化轻,强化程度远低于间质瘤。
④CT平扫密度大部分较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可能与AF含有丰富的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导致对比剂进入细胞受限、缓慢有关。
⑤病灶内少见坏死/囊变,其出现率显著低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
⑥MAF病灶内少见钙化、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⑦部分MAF内见血管穿行。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2937
校对:王宇军
阅读:915
文章已于2023-12-27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