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诉:中老年女,因“发现右乳肿块2年”入院。
现病史:患者2年前体检B超发现右乳肿块,当时未经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半个月前复查,2021-06-22 普放检查报告:1、右乳内下团块影,较(2019-6-4)明显增大,请结合临床,建议MR增强进一步检查;BI-RADS-4b 2、双乳腺体增生伴部分结节状改变,请结合临床;BI-RADS-3 3、双乳多发钙化灶;BI-RADS-2 4、双侧腋下多枚淋巴结影。 5、右侧腋下副乳。 2021-06-22 超声检查报告:双乳增生,BI-RADS 1类 双乳多发低回声结节,BI-RADS: 3类 右乳5-6点分叶状结节,BI-RADS 4A类,叶状肿瘤不排除。患者无乳房红肿疼痛,无乳头溢液。现为求进一步诊治来诊,门诊以“右乳肿块”收入院。平素健康状况良好;否认高血压病史。否认冠心病病史。否认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中毒史。有“青霉素”药物过敏史,否认食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预防接种史随社会。
病理诊断:“右乳”乳腺叶状肿瘤(良性)合并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⑨:P53(个别+);Ki-67(<5%+);ER、PR(+,强弱不等);CK14(+);P63 (+);Vim(+);CD34(+);SMA(+);Desmin(+)。
病案讨论:
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 tumor of the breast,PTB)是发生于女性的一种罕见疾病,发生率约占乳腺肿瘤的0. 3% ~0.9%,占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3%。
基本概述
由Müller于1838年首先描述并且命名,根据肿瘤成分呈分叶状突入囊变间隔和肉瘤样基质中,称其为“叶状囊肉瘤”。早期认为是良性。
乳腺叶状肿瘤为比较罕见的乳腺纤维上皮源性肿瘤,具有双向分化的能力,病理上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不同病理级别预后及治疗方法差别较大,术前对其良恶性鉴别有利于帮助临床医师选择手术方式,乳腺MRI是其主要的检查手段之一。
女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发病高峰期在40岁左右,绝经前、多产妇以及哺乳者相对较为多发。
发病原因
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因素:
1.内分泌激素紊乱:国内资料显示PTB发病呈现3个高发年龄阶段,即(1)青春期月经初潮,体内内分泌激素出现紊乱;(2)结婚生育后停止生育,体内内分泌激素紊乱;(3)绝经前后体内内分泌激素紊乱。
男性和青春前期很少发病。
2.在纤维腺瘤基础上形成:因为年轻患者的发病与纤维腺瘤明显有关,甚至原本就可能起源于纤维腺瘤。有研究认为某些等位基因的缺失和扩增在纤维腺瘤向叶状肿瘤的发展进程中起作用,有1/5患者同时或在纤维腺瘤的基础上出现两种病变,而且有些肿瘤同时具有纤维腺瘤和叶状肿瘤的组织学特征。
3.其他因素:还有与种族、地域、卫生习惯、生育哺乳等因素有关的报道。
影像表现
乳腺叶状肿瘤多表现为类圆形、分叶状、不规则肿块,肿块形态在不同级别叶状肿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发结节融合改变及分叶间延伸至瘤体内的条状分隔是叶状肿瘤的特征表现;叶状肿瘤的边界越不清楚,恶性程度越高;当叶状肿瘤出现坏死、黏液囊变时,病理基础为间质细胞明显增生合并黏液水肿; T1WI低信号裂隙在不同级别叶状肿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囊变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肿瘤级别越 高生长越迅速、体积越大,越容易出现血供障碍有关;另外,肿块内囊变内壁越不规则,叶状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预后防护
以手术切除为主完全切除后,一般预后良好。良性者如手术切除不彻底,局部亦可复发,而再次行广泛切除后仍可获得较好的效果部分恶性型手术虽可局部治愈,但如发生血运转移,常导致严重后果。本病的特点为:局部复发常在手术后2年内,一般认为年龄因素及肿瘤大小对复发影响不大,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组织类型和其生物学特性及与手术切除范围有关。复发的病例要注意,有时病变变得更易侵犯性生长的类型,但多数良性型者经过进一步局部扩大手术取得较好的效果,也有发展成与原来肿瘤不同的组织类型。目前对化疗、放疗的效果尚无一致的评价。
(案例讨论部分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类型:原创
病例ID:ZYLM000002229
校对:王宇军
阅读:1648
文章已于2023-06-03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