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分享病例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黄宗慧 何浩齐 张天宇

  • 现价:
  • ¥5.00 /50
  • 原价: ¥50.00
  • 校对:
  • 杨卢粉
  • 时间: 2025-03-05 15:51
  • 浏览:
  • 2261
  • 编码: 7510
  • 是否确诊: 诊断确定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基本信息

患者:男,66岁

简要病史

主诉:排尿困难8年,血尿伴头晕5天

现病史:患者于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困难症状。半个月前行相关检查发现肺部、右肾、右侧肾上腺检查异常。5天前,患者排尿后发现尿中有血丝且尿流细伴头晕,头晕症状休息后可略缓解。

既往史:平素健康情况一般,发现肺、肾、肾上腺占位半个月,脑外伤史13年。


影像资料

我是标题

1/10
影像表现

影像表现:

右侧肾上腺见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强化欠均匀,最大截面大小约为3.3x2.1cm;右肾中下极内见不规则形等-略高密度影,动脉期明显强化,最大截面大小约为5.1x2.6cm,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强化不均,中心见液化坏死区。

检查诊断:

1、右侧肾上腺占位性病变,转移不除外,请结合病史;

2、右肾占位性病变,考虑透明细胞癌可能,请结合临床。

(其余影像表现及诊断未展示)


最终诊断

病理结果:肾透明细胞癌

病例讨论

肾透明细胞癌

一、概述

1、背景: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最多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占其中80%~90%,RCC起源于肾小管上皮,有十余种亚型,其中血供丰富的透明细胞型多见(70%以上),预后相对较好的乏血供乳头状细胞型次之(10%~15%),血供介于前两者之间且预后较好的嫌色细胞型较少见(<5%),其他亚型均罕见(<1%)。

2、肾透明细胞癌(ccRCC):是最常见的肾细胞癌亚型。多位于肾皮质区,是富血管肿瘤,常因肿瘤内存在坏死、出血、囊性成分或钙化而密度或信号不均匀,极少数情况下,ccRCC也可含有细胞外脂肪。

3、临床表现:早期常无症状,或只有发热、乏力等症状。多数患者到晚期才出现症状,典型三联征有血尿、腰痛和腹部包块。部分患者可发生不同类型的副肿瘤综合征。

4、预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0%~60%,较乳头状或嫌色细胞癌。约5%的肾透明细胞癌呈浸润性生长,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和富血管性。

二、影像表现

1、平扫:CT上多呈不均匀等、稍高或稍低密度的类圆形肿块,肿瘤内坏死、出血较常见。在MRI上,透明细胞癌通常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DWI上呈较明显的扩散受限改变。

2、增强:透明细胞癌增强的典型特征是肾皮质期的不均匀明显强化,有“速升速降”的增强特点。增强皮质期多与肾皮质的高强化相似,故较小病变于肾皮质期可能因为肾皮质本身的高强化而显示不明显,反而于肾实质期因肾实质本身的均匀高强化使得病变显示更清晰。

image.png

图1~3 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男,42岁。CT平扫示左肾略混杂稍高密度肿块(图1),增强扫描肾皮质期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图2),肾实质期病变呈不均匀低强化,其内坏死区始终无强化(图3)

3、部分肿瘤可有假包膜,主要为周围的纤维性包膜以及被挤压的肾实质,在T2WI上呈低信号环。约80%的透明细胞癌有细胞内脂质或脂肪变性,从而导致反相位图像的信号强度较同相位图像信号减低。

image.png

图4 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男,46岁。MRI T2WI可清晰显示病变周围低信号的假包膜(白色箭头)。图5,6 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女,52岁。MRI同反相位序列可见左肾病变内信号反相位图像(图5)较同相位图像(图6)减低,提示病变内有脂肪变性。

三、鉴别诊断

1、肾乳头状细胞癌(PRCC):起源于肾近曲、远曲小管的上皮细胞,好发于皮髓交界处,内易合并出血。为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常突出于肾表面,多数肿瘤有明显的包膜,较易出现出血、坏死、囊变,多为乏血供肿瘤,肿瘤较大时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强化程度在三种常见肾细胞癌中最低)

image.png图7 MRI横断面脂肪抑制T2WI见右肾病变呈稍低信号,其内可见片状的稍高信号出血灶。图8,9 CT平扫见左肾较大肿块,大部分呈等及稍高密度,并见片状更高密度出血灶(图8),增强扫描肾实质期(图9)病变呈不均匀较低强化。

2、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是肾脏最常见的实性良性肿瘤。其内由不同比例的血管组织、平滑肌和脂肪组成。其内钙化、坏死罕见。

①AML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可出现“劈裂征”或“杯口征”改变(图13),即在皮质内生长的肿瘤缓慢向肾外膨胀生长,最终突破皮质并将相邻的皮质掀起或挤压所致。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左图为典型AML的CT平扫“杯口征”,中图为乏脂型AML的CT平扫,右图为乏脂型AML的T2WI冠状位

②典型AML CT平扫可见脂肪密度,反相位可见信号衰减或勾边影,非压脂T1WI/T2WI序列可见脂肪高信号,压脂序列呈低信号。

③乏脂型AML(约5%)影像上没有明显的脂肪成分,与肾细胞癌鉴别困难。CT平扫为稍高密度,T2WI呈低/稍低信号(因病变内含平滑肌成分)。

④增强扫描时,非脂肪成分可为中等血供-富血供,强化特征多变,与其内血管成分占比、是否存在引流静脉等因素相关。多呈“渐进性强化”或“快进快出”型强化;强化常不均匀,平滑肌成分显示增强,而脂肪成分几乎不增强。



参考文献

[1]邱香,郭亮,丁小博,等. 实性肾细胞癌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20,54(9):917-920. DOI:10.3760/cma.j.cn112149-20200612-00806.

[2]华西医院放射科:疑难病例讨论(二百四五十三)解析—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乏脂型)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