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旁海绵状血管瘤
分享病例

兴安盟人民医院 常志强

  • 现价:
  • ¥5.00 /50
  • 原价: ¥50.00
  • 校对:
  • 陆喜红
  • 时间: 2024-12-02 22:10
  • 浏览:
  • 2090
  • 编码: 6993
  • 是否确诊: 诊断确定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基本信息

患者:女,33岁。

简要病史

主诉: 发热伴头晕、呕吐一周,发现颅内占位1周。

现病史: 发热伴头晕、呕吐一周。

病理诊断:海绵状血管瘤。

影像资料

我是标题

1/10
影像表现

影像表现:左侧鞍旁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无扩散受限,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与海绵窦关系密切。


病例讨论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少见,好发于中年女性,多为单侧,临床表现取决于肿块对邻近结构的占位效应。

病理改变: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边界清晰,由大小不等,高度扩张的血管团组成,切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

影像表现

形态类似哑铃状(靠外侧大,靠内侧小)

CT平扫呈均匀稍高密度,边界清晰,钙化少见

MR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DWI无扩散受限

增强:呈渐进性明显强化,强化均匀

周围结构:病灶可包绕颈内动脉,轻度推移,无狭窄;少部分可见中颅窝底,前床突等结构骨质吸收。

1733147777370.png

鉴别诊断1:鞍旁脑膜瘤

主要起源于海绵窦外侧壁,呈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连;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肿瘤可包绕颈内动脉(变窄),侵袭邻近骨质及神经,压迫垂体及垂体柄

1733148125173(1).png

鉴别诊断2:鞍旁神经鞘瘤

主要起源于三叉神经,以眼支及上颌支多见

较大可骑跨中后颅窝,呈哑铃状

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囊变多见,增强扫描不均匀囊实性强化。

1733148348727.png

治疗:外科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直径小于4cm的海绵状血管瘤,可首选手术治疗,也可选γ刀治疗;对于直径大于4cm的引起明显压迫症状者,首选手术治疗。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