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鼻息肉
分享病例

鹰潭市余江区人民医院 郑圣树教授

  • 现价:
  • 免费
  • 原价: ¥0.00
  • 发布:
  • 郑圣树
  • 类型: 原创
  • 校对:
  • 李文文
  • 时间: 2024-05-14 00:10
  • 浏览:
  • 862
  • 编码: 5430
期限: 从购买之日起365天 (在此之间可反复观看)
病例详情
简要病史

患者:男,70岁

主诉:因“反复鼻塞流脓涕伴嗅觉下降10余年,加重1月”入院。

影像资料

我是标题

1/10
病例讨论

病案讨论

      影像表现:所示全组副鼻窦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填充,鼻腔鼻道内亦见息肉样软组织密度影与鼻窦内相通,副鼻窦壁骨质部分吸收变薄,鼻中隔向右侧稍偏曲,双侧下鼻甲明显肥厚。影像诊断:双侧鼻息肉、全组鼻窦炎。

      最终诊断双侧鼻息肉、鼻窦炎。

      手术记录:患者取平卧位,全麻成功后,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先用盐酸肾上腺素脑棉片收缩双侧鼻腔粘膜3次;探查鼻腔:见双下鼻甲明显肥厚,收缩不敏感,双侧总鼻道可见新鲜荔枝肉样新生物,表面可见粘脓性分泌物,用筛泡钳夹取部分组织留送病检,清除后见双侧鼻腔中鼻甲息肉样变,右侧钩突肥大伴息肉增生,鼻中隔上端黏膜明显肥厚,穹窿部狭窄,先将右侧下鼻甲向外侧骨折移位,充分暴露右侧鼻腔中鼻道,用刨削刀切除部分病变中鼻甲,切除右侧钩突,开放上颌窦开口,吸出脓性分泌物,冲洗鼻腔,压迫止血,筛泡钳咬除筛泡,清理筛窦内息肉样组织,用等离子304刀头插入右侧下鼻甲后端及前端,在黏膜下烧灼约5秒,行下鼻甲等离子消融术,于中鼻甲前端及鼻中隔前端、筛前神经分布区域行等离子阻滞术,右侧鼻腔填塞止血海绵1块及凡士林纱条1条止血;先将左侧下鼻甲向外侧骨折移位,充分暴露左侧鼻腔中鼻道,用刨削刀切除部分病变中鼻甲及鼻中隔肥厚黏膜,见左侧钩突及中鼻道无明显病变,冲洗鼻腔,同法打开左侧筛窦及蝶窦,清理窦腔内息肉样组织,压迫止血,用等离子304刀头插入左侧下鼻甲后端及前端,在黏膜下烧灼约5秒,于中鼻甲前端及鼻中隔前端、筛前神经分布区域用行等离子阻滞术,左侧鼻腔填塞止血海绵1块及凡士林纱条1条止血。标本给家属过目后送病理检查,告术毕。

      

      鼻息肉

      临床与病理:

     1. 鼻息肉是由炎性肿胀的鼻窦黏膜非肿瘤性增生而形成。

     2. 好发于筛窦和中鼻道,分为单发和多发,多发性息肉是数个息肉连在一起后形成。

     3. 病理表现:息肉主要由高度水肿的疏松结缔组织组成,组织间隙较大,息肉内可发生坏死。

     4. 主要临床症状是鼻塞、嗅觉减退、头痛、闭塞性鼻音等。

      影像表现:

      1. 多发鼻息肉:双侧鼻腔和鼻窦多发软组织肿块;CT表现为鼻腔及鼻窦内息肉样软组织密度灶,窦壁受压变形,呈膨胀性改变;MRI表现为T1WI是层状混杂信号,T2WI新鲜黏液为高信号,陈旧浓缩的黏液为低信号;增强扫描显示息肉边缘黏膜强化而中央不强化鉴别诊断: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韦格纳肉芽肿等。

      2. 单发鼻息肉:常发生在上颌窦,通过扩大的上颌窦开口延伸至鼻腔,因此病灶常呈“哑铃形”,病变可向后延伸至鼻咽部;CT表现为低密度,如并发真菌球形成,为高密度;MRI表现为长T1、T2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息肉边缘黏膜强化而中央不强化。鉴别诊断:内翻性乳头状瘤、鼻筛区脑膜脑膨出、青少年鼻咽纤维血管瘤。

      鉴别诊断

      1. 多发鼻息肉需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韦格纳肉芽肿等鉴别:

   (1)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①多个鼻窦受累;②CT表现为窦腔内弥漫高密度影

   (2)韦格纳肉芽肿:①鼻腔中线处结节状软组织肿块;②鼻甲、鼻中隔等破坏

      2. 单发鼻息肉需与鼻腔胶质瘤、鼻筛脑膜脑膨出、青少年纤维血管瘤、内翻乳头状瘤等鉴别:

   (1)内翻性乳头状瘤:①起源于鼻腔外侧壁,肿块位于中鼻道;②T1WI呈等至略高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③增强后可见特征性“脑回样”强化

   (2)鼻腔和筛窦区脑膜脑膨出:①好发于中线处;②CT显示鼻腔和筛窦顶壁骨质缺损,肿块密度呈脑脊液低密度和(或)脑组织等密度;③T2WI或水成像显示颅内脑脊液高信号影与鼻腔和筛窦脑脊液高信号影相连。

   (3)青少年鼻咽纤维血管瘤:①好发于青少年男性;②肿瘤起源于蝶腭孔,中心位于鼻咽部和翼腭窝;③MR表现为盐-胡椒征;增强后明显强化

      小结:CT显示起源于鼻腔外侧壁、鼻腔顶和筛窦的息肉样肿块并累及鼻腔和鼻窦提示鼻息肉;与肿瘤等鉴别困难时需采用增强CT或MRI帮助鉴别。


相关病例推荐

 

  返回顶部
  扫描关注

中影荟萃

中影之家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